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2021第58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這次金馬獎得獎名單除了台灣電影《瀑布》囊括了四個獎項之外,其他電影獎項就顯得分散。而香港電影反映時代,《花果飄零》、《濁水漂流》、《時代革命》也都各有斬獲與得到喝采。得獎名單如下:

最佳劇情片

《瀑布》


最佳男主角

張震|《緝魂》


最佳女主角

賈靜雯|《瀑布》


最佳導演

羅卓瑤|《花果飄零》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我這個人|《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艾怡良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盧律銘|《瀑布》


終身成就獎

蔡揚名、林贊庭


最佳新導演

阮鳳儀|《美國女孩》


最佳劇情短片

《詠晴》|張誌騰


最佳動畫短片

《海角天涯》|吳德淳


最佳新演員

方郁婷|《美國女孩》


最佳音效

高偉晏、朱仕宜|《月老》


最佳動作設計

陳文輝、朱科豐、馮仁稚|《叱咤風雲》


最佳男配角

劉冠廷|《詭扯》


最佳攝影

Giorgos Valsamis|《美國女孩》


最佳女配角

王渝萱|《該死的阿修羅》


最佳造型設計

林欣宜、蕭百宸、劉顯嘉|《月老》


最佳美術設計

黃美清、梁碩麟、廖惠麗|《緝魂》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陳新發


最佳紀錄片

《時代革命》|周冠威


最佳紀錄短片

《度日》|林佑恩


最佳改編劇本

李駿碩|《濁水漂流》


最佳原著劇本

鍾孟宏、張耀升|《瀑布》


最佳剪輯

解孟儒|《緝魂》


最佳視覺效果

嚴振欽|《月老》

++++++++++++++++++

格內相關:

緝魂The Soul:成熟的警匪科幻片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燈塔水母》:集成長、友情、愛情於一體的奇幻小說

《燈塔水母》是部關於少年成長、夥伴情、愛情,輕盈又有點深度,並有著自己獨特的奇幻世界觀小說。


(以下有雷)


雜揉了許多元素,譬如說有些新生代熟悉的網路用語或次世代文化,頗接地氣,如熱門美劇《宅男行不行》、抖森(湯姆希德勒斯頓)、角落生物;人小鬼大,愛聽老音樂,出現不少經典搖滾樂,如披頭四〈It's All Too Much〉,平克佛洛伊德的〈Wish You Were Here〉,海灘男孩的〈Wouldn’t It Be Nice〉…等,與情節相符相成。這些小朋友們的音樂品味對距離他們出生數十年前的老音樂知之甚詳。裡面10歲小孩的慶生會還有DJ股長,都讓人意想不到。令人猜想時不時透露的老靈魂,到底是作者還是角色設定?而前面從小朋友眼光看現實的世界,彷彿表面天真爛漫美好,卻也看得出光明中透露出的一絲黑暗。


主角利馬夜交過女朋友也交過男朋友,文中輕輕帶過,沒有更加深入描繪,讀者又該如何看待呢?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亦或是一個角色的看似荒唐的自我探索的普通描繪?


小說裡也有談論到些科學描述,如提到黑洞的靜止極限,也增添小說的風采。


裡面五人組的情誼深厚,每個人個性大異其趣,除了男女主角之外,配角們的描繪也挺搶眼的。也有角色像烘培行老闆說起話來玄之又玄,並有深意。而關於女主角茉時的幼時失蹤的「真相」,鋪陳了好久,直到書的中段才開始揭露。並且書中的奇幻世界觀,包括關於神秘的「圖書館」及「圖書館人」都是從中間開始展開。書名《燈塔水母》的永生隱喻,也與這奇幻世界及能跨足兩界的人有關。


這本中文小說流暢又不錯看,神秘的鋪陳,讓人想一路讀下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對於喜歡少年成長、奇幻與愛情題材的讀者們值得一看。

+++++++++++++++

燈塔水母

作者: 蕭辰倢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11/2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50元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摘要與心得

閱讀文獻: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996),頁147-183


一、前言:

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作為一種「社會記憶」,所呈現的「過去」並非是「全部的過去」,而是選擇性的過去,不是所有人的過去,而是部分人的過去。


二、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中的社會記憶結構

 (一)自傳:對於許多歷史學者而言,自傳包含許多當事人親身經歷的過去,可做為相當可靠的歷史材料。當然,自傳中的確有許多「史實」,或「被修飾的史實」。我們同時也得承認,這些「史實」都是「選擇性的過去」。自傳寫作通常是讀者取向,現實取向的;他不是為作者保留「過去」,而更像是為「讀者」解釋「現實」;寫作的動機,來自於社會給予他的評價(或社會對於他的忽略)。

(二)口述歷史:口述歷史作為史學的一支,它的重要性愈來愈被重視。許多口述歷史學者強調它的「原始性」與「可靠性」。它更與女性主義、地方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結合,被用來建立地方史、婦女史以及社會少數族群的歷史。口述歷史學者努力呈現「過去」的多重聲音,接近「中下層群眾」,較平民化,而傾向於多種媒體(如聲音、影像等)來表現。

(三)人物傳記:傳記寫作主要賴大量已出版或未出版的的文獻資料。將這所有的資料集結起來,以組織與修辭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如此將原本靜態的社會記憶(檔案、文獻),活化成動態的社會記憶(被閱讀、談論的書籍)。傳記作者容易選擇、忽略或組織各種資料,來支持心中的定見,並不比自傳作者更客觀。傳記作者對傳主的定見,是他選擇、解釋與組織資料的基礎。傳記成為比自傳更強而有力的社會記憶,因為它的觀點被宣稱是「客觀」的。作為一種社會記憶,它選擇性、虛構性的一面,經常被忽略。

我們可將自傳、當代人物傳記與口述歷史寫作的出版,作為一種社會回憶活動(social remembering)。

   

三、誰在回憶、誰被回憶

 (一)誰在回憶:在《編目》中所收錄的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著作共有490種(年代範圍為1945-1994,十年為一單位,如1945-1954、1955-1964……等)。這些回憶是以男性為主;女性只佔總數的9.6%。而且,許多女性「回憶者」的主要回憶內容與某一男性有關;1985-1994年,有關個人回憶的出版品,比起前一階段幾乎增長了一倍。

 (二)誰被回憶:台籍人士,只在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來才有明顯的增加。政界人士顯然最常被回憶,1975-1994年間,有大量政治人物傳記出版。此期間之前十年,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政治人物傳記出現較多;後十年,則以當代台灣政治人物的傳記為多。另外,兩種在九十年代頗受重視的「記憶」,在本本表中無法顯現出來,那就是:(1)二二八事件親歷者與受害者的記憶;(2)婦女對過去的記憶。這兩者大多不是以「單人專刊」方式出版或是許多工作仍在進行中,所以在本表中無法顯現。

無論在哪一時期,政治人物都是社會上主要的「回憶者」與「被回憶者」。無論在哪一時期,男性與知識分子都是「過去」的主要組織者與詮釋者。非台籍人士者一向掌握台灣主要社會記憶。這些在台灣社會記憶中大量的「非台籍人士」,許多是從未到過台灣的「辛亥革命參與者」。台籍人士的「過去」,在近十年來愈來愈受社會的重視。這也反映這十年來台灣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本土化的成果;1975之後,愈來愈多財經界領導人物的「過去」被回憶。顯然,台灣社會藉著這些人的過去,來詮釋台灣的經濟奇蹟。一些在「心靈與精神」方面工作的人,也受到社會普遍的重視。近十年來文學、藝術、宗教界人士的「過去」,成為相當受重視的社會記憶,即反映此一現象。

    

四、那些主題被回憶

在政治人物的傳記及自傳中,最常出現的主題便是有關「辛亥革命」的記憶。對於「中華民國」這一群體來說,辛亥革命就是這樣的「起源記憶」;台灣近年來,尤其在重要選舉之前,各種自傳、傳記大量出現,都顯示「社會記憶」是對社會現實的理解與詮釋的主要戰場之一;在某種主觀評價上,我們也能發現起源的魔力,許多特定職業群體的傳記傳主、口述歷史受訪者,被冠上「台灣第一位…」或「中國第一位…」,或被稱為「某某之父」。凡此種種,皆以起源創造一個傳統,以凝聚一個群體。我們也應注意,當一個「起源」被創造,許多舊傳統與人物也同時被切斷及遺忘。


五、個人記憶、社會記憶與社會本質

當個人作為某群體的一分子,與外在世界的個人與群體互動時,透過這心理構圖的回憶(remembering),個人得以建立其社會認同體系;我們必需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從社會記憶的觀點,我們所謂的「社會」究竟有那些特質?或者說,從社會記憶研究中,我們是否能更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自傳、傳記、口述歷史的書寫與出版流傳顯示,社會中每一個人都不願自己被忽略,或不願自己所屬的群體被忽略。

    

六、結論:誰的歷史?

對於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標準歷史」,我們都可以問:那是誰的歷史?以中國正史而言,可以說,那是漢人的歷史,男人的歷史,統治階層的歷史,士人階層的歷史;我們至少可以在三個層面上看待人物傳記、自傳與口述歷史。首先,在「過去事實」層面上,這三種資料都告訴我們一些過去的事實,等待我們去探索。其次,在社會記憶的層面,人物傳記、自傳與口述歷史都可以被作為一種社會記憶。第三,在社會道德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層面,人物傳記與口述歷史的作者,能透過這兩種寫作方式為社會創造新的「記憶」,位受迫害、被忽略的社會人群爭取他們應得的注意、尊重與社會福利。

學者可以思考什麼是一個「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歷史(或傳記)寫作有助於達成這樣的社會。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不深入了解人類社會記憶的本質,那麼,我們永遠難以撥開層層偽裝以發掘「過去事實」。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社會資源競爭或支持另一種社會剝削關係;口述歷史本身是歷史學的一部分,問題在於:在傳統史學之外,口述歷史能為史學做些什麼?一方面,有些人的「過去」常被社會忽略,他們是少數族群、婦女、勞工、鄉間平民、低教育程度者或文盲;將口述歷史只當作是「恢復過去史實」的工具,顯然過於低估了口述歷史的研究價值。或者願意去探觸一個更廣大範疇中被扭曲、遺忘、重建的「過去」?口述歷史提供我們的是一種「社會記憶」或「活的歷史」。因此,研究當代的人如何在社會中選擇、扭曲、遺忘「過去」,可能給歷史學者依些啟發:所有的史料都可當做一種「社會記憶遺存」。



心得:

頁159註14提到「印刷不多的書,因政治理由被查禁的書,與大量只存於檔案為出版的書,都不見於《編目》……這樣的缺漏也顯示社會記憶的「失憶」功能。這些缺漏《編目》中的書所做的相關統計,來分析它反應的社會記憶結構,是有其記憶的。」感覺很會將缺點自圓其說。

頁163註19提到未將孫中山與蔣中正的傳記列入,因為數量過於浩繁,會影響、扭曲統計的意義。這點現象也十分有趣,值得探究背後的意義。而如果放在近期的出版品統計,可能又是不同樣貌。

頁164表五顯示的1985-1994所出版的政治人物傳記最多。推測跟選舉宣傳不無關係,過去在出版業時,得知只要花點錢,出版社就能幫你出自傳甚至提供寫手,尤其是政治人物每到選舉前,這方面的需求量特別多。

頁165提到的「非台籍人士者一向掌握台灣主要社會記憶。」如今在透過教育以及本土化加深的影響下,現在應該與本文的當時的狀況有所翻轉。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摘要與心得

閱讀文獻:張素玢,〈文獻蒐集與地方史志研究—以彰化二水鄉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91:2(2002.12),頁35-51。

一、前言

1970年代左右台灣本土研究興起,除了區域史、原住民史、方誌的編纂也開始受到重視。儘管學界或地方人士都正視到修史的必要,文獻的不足,卻是這項工作最大的挑戰,筆者在撰寫《二水鄉志》〈歷史篇〉時,也遭逢這樣的問題;本文內容將說明田野工作的進行、地方文獻收集的成果,並闡述利用地方文獻,配合現有的歷史資料、檔案,建構地方史志的具體例證。


二、區域特色的掌握 

傳統方志也從事實際調查以蒐集志料,並將之集結成冊,稱「採訪冊」;實地調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實地調查與資料蒐集,是地方史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鄉、鎮為單位,是進行小區域研究最適當的範圍。以彰化縣二水鄉為例,現有的史料、方志,能找到的資料寥寥無幾,而且多與水圳有關;為了彌補現有文獻的匱乏,筆者初步擬定清代部分將從地方調查過程,廣為蒐集字契、古文書。日治時期除了《二水庄館內概況書》、《員林郡大關》、《台中州統計書》等官書以外,並由《府報》、《台灣州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等報逐日蒐尋,甚至廣告也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戰後由於二水鄉公所並沒有資料傳承,所以戰後50年的資料保存狀態最差,有關鄉政民事必須從《省議會公報》中藉由議員的質詢內容,了解二水的重要議題。另外,《鄉民代表會紀錄》也是地方上可利用的資料。戰後各大報的相關報導,亦為資料的來源之一。


三、訪問與實際調查的的進行

問題的設計包括下列的幾個重點:

(1) 地名沿革

(2) 聚落的形成

(3) 重要的姓氏與家族

(4) 經濟產業活動

(5) 傳統教育

(6) 民族宗教、祭祀活動

(7) 自然災害

(8) 特殊人物事蹟

(9) 古物、古蹟、民宅建築、老樹

訪問時則根據受訪者個專長背景選定主題,不需完全按照預定的問題

一問一答,若受訪者對某事知之甚詳,則繼續深度訪談。

除了資料閱讀外,也要蒐集相關地圖,至少日治時期的《台灣堡圖》和現在的行政區域圖是必備的。

田野訪問資料,並非單單紀錄口述資料,另一項重要的課題便是契書、字據、祖譜、老照片的收集。契書、字據有助於闡述地方的開發、漢蕃土地關係;族譜是建立家族史的基本資料,許多族譜的內容也涉及早期地方開發的狀況。另外特別要提到,神主牌的抄錄。抄錄的不僅是神主牌上面寫的字,更要後面那張祖先忌日的資料。抄錄神主牌為何重要?大部分的記載還會寫上生卒年。從開基祖的生卒年,又可推算這個家族何時在當地落腳,一個聚落的主要姓氏統合之後,聚落的形成時間大致就可以推算出來。


四、地方文獻與歷史的建構

(一)契書與平埔族東螺社社域的考訂

清代的古文書除了提供先民入墾二水的事實以外,最重要的突破莫過於界定了平埔族東螺社的社域,並藉由地毯式的調查,搜尋到今日留在彰化平原的東螺社後裔。平埔族東螺社生活的空間相當寬闊,過去只知道舊名為「東螺街」的北斗和番仔埔(今埤頭鄉元埔村)屬於東螺社的範圍。經過研究過後,更重要的是二水不但是東螺社生活的空間,二水的番仔口(復興村坑口)一代,從清朝以來就是東螺社的聚落,今天仍有其後裔定居。二水鄉目前15個村,有九村都出現在東螺社相關契書上,由此可推論二水鄉亦屬於東螺社域,非「大武郡社洪雅平埔族之社域」。

從「東螺西保北斗街碑記」、「北斗街義種碑記」來看,今日的北斗鎮市街無疑也屬於東螺社域。綜觀東螺社土地的流失,大約從田中、北斗、田尾、二水、溪湖的平原開始。逐漸到濁水溪河床沙洲地,光緒年間,東螺社業主可能已經成為不在地地主。

 (二)二八水地名的考證

二水在清代最早見諸「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1760),圖中標有二八水庄。日治時期行政區名仍沿用二八水庄。直到大正九年(1920)街庄改制,才稱為「二水」。到底「二八水」之名是怎麼來的?日人安倍明義、洪敏麟、賴宗寶、陳國典各有各的說法。筆者則認為「二八水」之名之該得之於二八水圳。

 (三)族譜及聚落形成的探討

18世紀初,漢人已經來到二水,不過二八水庄之名最早要到18世紀中葉才見諸’《乾隆年間臺灣番界圖》(1760),清代文獻對二水早期開發的情況並沒有記載,因此,要了解箇中情形主要根據聚落調查所見的族譜、地契、公媽牌等資料來建構;二水的開發與水圳的建設息息相關,但是在水圳修築之前,漢人以零零星星在本鄉靠近八卦臺地,山溝與山溝之間的緩坡地落戶。早期的村莊,從最東的倡和、源泉、大園、惠民、上豐、和合,以至於復興等村。都從山麓地帶先發展,等到水圳興築完成,才逐漸拓墾到平原地區。


五、結論

台灣史研究做為普遍性的學術研究不超過30年(本文發表於2002年),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沒有穩固的地方史研究,前清一代的方志仍不脫以中央的觀點看地方,如果今天地方要建立自己的史志,又受到資料匱乏的限制,那麼綿密而長期地訪查和蒐集地方文獻是必備的基本功夫。


心得:

本文作者在撰寫二水鄉志時,一開始就遇到資料匱乏的窘境,然而透過說明田野工作的進行、地方文獻收集的成果,如契書、字據、祖譜、老照片的收集。闡述利用地方文獻,配合現有的歷史資料、檔案,如《二水庄館內概況書》、《員林郡大關》、《台中州統計書》等官書以外,還有《府報》、《台灣州報》、《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民報》。終能寫成二水鄉志,為如何在資料匱乏下寫成地方史志作出了一個很好的展演與示範。

作者在研究清代的古文書時,除了提供先民入墾二水的事實以外,最重要的突破莫過於界定了平埔族東螺社的社域。在認真研究過程中,得以從材料中發現另闢蹊徑,發現新的研究成果,讓人稱羨也體會到,要本身基本功做足才能有意外之喜及發現。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潛艦危機倒數:張力大有新意的軍事動作片

(有雷)

一個瘋狂的突擊組織劫持一艘納粹德國U 型潛艦,奉命將重要物資原子彈核心鈾原料偷運到紐約,以完成美國曼哈頓核彈計劃。一方面也為了避免落入納粹希特勒之手,製造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而這場行動幾乎是敢死隊的不可能的任務,途中充滿許多德國納粹潛艇及反潛驅逐艦的追擊場面,躲避魚雷攻擊、對抗反潛驅逐艦等高張力場面......


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配樂,磅礡又大氣,替這部電影加分不少。劇情跌宕起伏,節奏堪稱緊湊。裡面有著軍事行動、潛艦攻守的細節,不是內行人根本不會知道,拍得既寫實又有張力。

領袖是個背負著過去的激進軍人,帶領著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甚至是英雌,也無,論黑白,不過這特別的「湊巧」,不知道是否為票房考量或者是平衡族群與性別,添增不同的色彩,尤其是潛艦題材的軍事片,通常都是陽剛味十足,過去似乎沒有女性要角的出現,這也是一樁奇招與突破。而這批突擊隊隊員也是有血有肉,不是過去英雄總是打不死的那種類型片。


這部配樂精彩,劇情緊湊刺激,題材設定出人意料又帶有新意的電影,喜歡軍事動作片或是軍事史的影迷不可錯過。正是所謂的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各有各的趣味。









+++++++++++++++++++

格內相關閱讀:

極凍之城 Atomic Blonde:香豔懸疑痛快

+++++++++++++++++++

潛艦危機倒數 Torpedo

導演:史凡海布瑞希茲 Sven Huybrechts

編劇:Johan Horemans、史凡海布瑞希茲 Sven Huybrechts

演員:

科恩狄保 Koen De Bouw  ............Stan

Thure Riefenstein  ............Kapitanleutnant Franz Jager

艾拉瓊漢羅德 Ella-June Henrard  ............Nadine

尤倫塞德斯勞茲 Joren Seldeslachts  ............Filip

史凡德里德 Sven De Ridder  ............Klisse

Stefan Perceval  ............Tamme

Bert Haelvoet  ............Fons

Rudy Mukendi  ............Jenga

Gilles De Schryver  ............Van Praag

Robrecht Vanden Thoren  ............Werner

Vic de Wachter  ............Kapitein Maes

Martin Semmelrogge  ............Kriechbaum

Stefan Weinert  ............German Officer

Ansgar Sinnecker  ............German Officer Mayer

Herve Masquelier  ............Minister Pirard

級別:輔導級15+

影片年份:2019

出品國:德國

出品:A Team Productions

發行商:聯影

語言:比利時語、英語、德語

色彩:color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19世紀台灣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現象〉閱讀心得

岸裡這個地名對我來說算是熟悉的,因為家住大雅,到過去繁華的台中縣政府所在地豐原;神岡「岸裡」區域是交通必須要道,而且那邊也有一個岸裡國小並去過裡面。所以一開始就以為這是在講家鄉附近地域的歷史,因而選擇了這篇論文來寫歷史學方法的心得報告。

摘要:

建醮、普渡是台灣漢人的重要民俗活動,然而在令人在意的是19世紀的熟蕃也有建醮,固然受漢人的影響,但本身的部落民俗傳統也雜揉在其中,不像是單純的漢人建醮。本文受岸裡大社所遺留下來的文書,以及受「清帝國」介入岸裡行政社群的形成與社會生活實況的釐清。與漢人不同的特色有:(1)在岸裡公館舉辦建醮活動。(2)建醮選擇不是漢人的天公、三界公生日,以及土地公頭牙之後(非漢人於收割農閒之時)(3)礁域與岸裡行政社群為主(4)經費由捐款而來,而不像漢人收丁口錢。

由岸裡大社舉辦,各部落菁英主導的建醮活動,顯示其統合在岸裡行政社群下的跨部族關係。而在建醮捐款中,以「社」為捐款方式,個人捐款也冠上「社」名。一則說明各單一部族認同仍高於政治作用力之下的新關係,一則顯示番屯計畫施行後的跨部落結構亦未取代單一部落的關係;宗教事務,主要由各部落具有功名及()擔任過部落公職的社人出任,頗類似於漢人社會的仕紳階級,說明岸裡社會已有明顯的社會階層化現象。

本文得以一窺岸裡大社改宗西方基督教信仰前,接受漢人民間俗信的面貌及其如何增加、如何揉合傳統文化因子的現象。也可考察岸裡行政社群的內部關係及部落社會階層化現象。


心得:

文中一開始讀到的「岸裡」是指稱現今台中后里一帶,離神岡距離頗遠,令我十分困惑,而後提到的文中提到的「岸裡大社」也與我熟悉的神岡、豐原交界的「大社」概念範圍是大相逕庭的,有受衝擊及開眼界獲得新知識;而直到閱讀到後面,才逐漸得到一些相關解答:「至遲1790年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已出現岸裡大社(Radhodpuru;今台中市神岡區岸裡、大社兩里)……98。但文中出現也只出現一行文字帶過而已,顯然不是這篇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但卻是我比較想再多深入了解的--故鄉附近的地方史。或許如果未來要探究摸索研究的話可以再從這條線索的基礎開始來爬梳。

另外現今住的家在大雅區員林里,與神岡鄉相鄰,又或是小學讀的上楓國小(今上楓里)也接壤社口,僅有一兩公里,離神岡岸裏、大社不遠。大雅舊稱「壩仔」,印象中也是因平埔族語而來,不知跟這裡岸裏大社所討論的熟蕃是否會有連結或來往,抑或是不同熟蕃(平埔族?)的勢力範圍,也是我有興趣的範圍。

另外有一點困惑的是:不知文中所稱的「熟蕃」,是否直接等於平埔族?對於這名詞的基本概念,文中並沒有提到,可能要自己去翻找資料或是跟老師請教。而根據文中的描述,生蕃接觸(或被清政府收編)清政府(漢人?)久了也會變成熟蕃,也很耐人尋味。那熟蕃的前身「生蕃」,對應到原住民的部落,又是何種族群呢?抑或是一種蕃人被漢化、演化的過程?很令我好奇。

而文中裡面提到岸裡相關的古文書檔案編集時的脈絡被打亂分散到各種不同地方,令人覺得專業的事真的該由專家來處理,不然搞得一團亂之後,平添許多研究上的困難,又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重新來梳理整理。

文中有提到19701980年依舊有熟番,甚至2001年依舊有研究到族群祭神儀式留存(生食祭祖祭神的傳統) 令我十分意外。還以為平埔族早已銷聲匿跡,這樣的話,是否代表現在仍追溯訪問得到平埔族的後代,像是文中提到遷徙到埔里平原的族裔。「原居今臺中市豐原、東勢、新社等曲徑的族人已入埔」……106

另外頁106提到的「甚至1980年代臺灣本土化運動以來,Kaxabu仍堅持其傳統族群文化與Pazzehe有所不同。」顯示岸裏大社各社仍保有自己的族群認同,但比較讓我疑惑的是,這句話「1980年代臺灣本土化運動」指稱的意思是什麼內涵?其脈絡抑或是有什麼重要事件轉涙點的又是什麼?過去沒聽說過這說法。

因為文中談及熟蕃屢屢出現的­「潘」姓。令我聯想到高中時有住大甲或后里的潘姓同學,五官輪廓深邃,不知是否他就是文中指稱的熟蕃血統而來?但畢業高中後,也未曾再連絡,不好確認。

而從最後的英文摘要中知道岸裡的英文名叫Anli,不知對爬梳過去的研究或是古文書是否有幫助,還是說僅限符合於現代的學術論文規範,及找近期的論文比較有效;而漢人則翻作han people真比想像中的簡單明瞭;另外清朝翻作Qing empire,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以為會翻成Ching,但Google一下,真的現在翻譯清朝絕大多數是用Qing,但少數還是有用QinChing來指稱;此外也才知道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英文名稱原來叫做「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而且「Academia Sinica」中研院原來是拉丁文,也令我意外。

+++++++++++++++++++++

格內相關: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知識份子對自身階層的檢討

+++++++++++++++++++++

洪麗完,〈19世紀台灣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學刊》15:1(2017.4),頁83-125。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從失眠到生病,恩師拉了我一把

國二那年,因為暗戀班上的女生,卻又沒什麼情緒出口,每天晚上都在想她而失眠了一整年,到了快要聯考的前一兩個月時候,身心狀況變得非常差,白天打瞌睡,晚上睡不著,成績一落千丈,本來是升學A1班前五名的我掉到班上倒數幾名。


那時候好幾位老師都發覺我不太對勁,不過真的幫助我很大的是國中的歷史老師張老師,她帶我去看精神科診所、與我母親密切聯絡,不僅幫我補習加強、下課後還會在她家吃飯、甚至住到她家去。


儘管原本被預期上台中一中的我,最後也僅考到當時中部七、八志願的豐原高中。但如果沒有那段時間老師視如己出的陪伴,高中可能會流浪到更後面的志願。很感激當年老師的照顧,如果不是那時拉我一把,我也不知到底最後狀況會有多糟。


心中還是很感念老師對我的教誨與指導,一直到二十多歲時,都還常去拜訪老師報告近況。但後來出社會後,到了台北之後,就逐漸與老師斷了聯繫。心中仍是很感恩,每年教師節都會想到惠我良多的張老師。但因太久沒連絡生疏後,已經很久沒去拜訪老師,感覺應該也是時候再去拜訪老師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再度順利再與恩師聯繫上。

+++++++++++++++++

格內相關:

姊姊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知識份子對自身階層的檢討

推薦序中,張鐵志提到:「桑德爾認為,現實中的才德制其實是虛假的幻想,在當代,教育是社會流動最重要的機制,但在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名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富有家庭,因為富有家庭可以給小孩更好的學習環境,加上各種人脈關係,所以能否進入菁英學校是有階級偏差的,而不是所有人都擁有真正公平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遠遠不是公平的。」......頁5。


朱敬一的推薦序中,在績效主義下則提到:「什麼是應得的報酬?

一、績效主義者認為能力與努力所創造的高報酬,是他們『應得』的。但事實上有這麼理所當然嗎?CEO的薪水是員工的三十倍或三百倍,究竟哪一個是『應該』的?判準在哪呢?有位市長自豪自己智商一五七,因此反應敏捷進而當上市長,與此人『碰巧』是貴族有什麼差別?一個是好狗命,一個是狗命好,一也!父母為貴族是備受批評的貴族主義,父母靠精子卵子傳給子女高智商,不也是世襲?智商高或是麥可˙喬丹彈性佳,在道德上哪有什麼值得誇讚的?

二、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還有一個說法,駁斥『應得論』。奈特表示,喬丹之所以薪水高,是因為他碰巧出生在一個『大眾喜歡籃球運動』的社會,這也不是一種好狗命嗎?......

三、績效主義者深信『應得論』,於是養成了傲慢的心態,失去了對其他『智商低於一五七者』的同理心,他們在言談中不時表露出優越感......」......頁14、15。這幾天某市長的的發言果然又扯到用智商批評人,果然一語道中。


此書的目錄頁章節主題分為:

楔子:擠入窄門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第五章    成功觀

第六章    篩選機器

第七章   認可工作

結語


楔子:擠入窄門,講的是大學招生醜聞,延伸提到「競標才德」的心態。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提到「不論將民粹示威是為盲目偏執或經濟上的不滿,都劃錯了重點。如同脫歐行動在英國取得公投勝利,二一六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也是憤怒人民做出的判決。過去數十年來社會越來越不平等,而全球化雖然造福了上層階級,卻讓升斗小民感覺自己只能任人宰割。」......頁45。或許台灣現今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底層民眾支持反萊豬、反對國際貿易協定,都如同桑德爾所說,便宜到的都是上層階級,下層根本撈不到什麼好康,所以才會讓執政黨意外於反對聲量如此之大,又簡單歸結於藍綠對抗而沒有深思。

「民粹不滿的兩種診斷:

一、第一種診斷將反菁英的民粹怨憤視為對種族、族裔,和性別多元化的反撲。

二、第二種診斷將勞動機階級的不滿視為全球化科技時代迅速變革所造成的徬徨失落。」......頁46、47。

「屈辱政治:

對下層者而言,上層菁英的傲慢令人備覺難堪。沒有人喜歡被人瞧不起,但才德至上論不只造成挫折,還帶來了羞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和『只要去試就會成功』的想法是一把雙面刃,既能激勵人心,也能惹人不快;雖然褒獎贏家,卻正大光明詆毀輸家。找不到糊口工作的人很難擺脫這樣一個令人喪氣的想法,失敗是他個人問題,自己就是缺乏才能與動力才無法成功。」......頁56、57。

「過去四十年來,才德至上產生的菁英在治國方面並不出色。美國自一九四○至八○年代的治國菁英表現優秀許多,不僅打贏了二次世界大戰、協助歐洲與日本重建、打造福利國家、解除種族隔離,還創造了四十年的經濟成長,而且窮人婦人雨露均霑。反觀之後的治國菁英,卻只為我們帶來大多數勞動薪資停滯四十多年(薪資停滯跟台灣差不多,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初入社會平均還是兩萬多,二○二一年人力銀行的統計是28402元。看似還好,可是大學畢業生趴趴走,有人拿的依舊是基本薪資,當然『菁英』專業人才也拉高了平均)、所得與財富不均直逼一九二○年代的歷史紀錄、伊拉克戰爭和打了遲遲未果的阿富汗戰爭(此書原版完成時是2020年,美軍最終在2021年失敗撤軍)、金融業鬆綁、二○八年金融危機、基礎建設凋敝、全球最高的監禁率,以及一套視民主為兒戲的選舉財務及選區劃分制度。」......頁61。


以下各章balabala他提出許多例證,但多數顯得老生常談,不過引用了許多數據,除了信度較高的學術研究之外,也包含Google的網路統計資訊。論證最後直接跳到我比較意外或是驚訝的部分:


第七章    認可工作:

【絕望死】:「放棄工作還不是消沉的美國勞動階級最不幸的反應,許多人甚至放棄了生命,其中最可悲的莫過於『絕望死』(death of despair)的增加......二十世紀的醫療進步減低了疾病的威脅,預期壽命穩定提高;但在二○一四年到二○一七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開始減少,百年來首度連三年下降。」......頁292。

「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四十五至五十四歲)中年白人的死亡率幾乎不變,但教育程度對死亡率的影響極大。一九九」年代以來,美國大專以上學歷者的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四十,高中學歷以下者卻提高了百分之廿五。」......頁293。

「執政菁英只有一個建議:上大學。讓自己有能力在全球化經濟裡競爭與勝出。學多少就賺多少。只要去試就能做到。

這個理想非常符合市場導向全球化的才德至上時代。勝者得奉承,敗者受屈辱。然而這樣的時代在二○一六年畫下了句點。從脫歐公投、川普崛起、國族主義高張到歐洲反殖民政黨出頭,在在宣告了這個理想的失敗。現在的問題是,替代的政治方案會是如何?」......頁309、310。


結語流於浪漫與理想,或許要喚醒全體美國人對美好烏托邦的努力與美國夢的反省,尤其是提醒或對中上階層(包括作者麥可˙桑德爾哈佛大學教授的身分本身也是)敲響警鐘:

「英國經濟史學家間社會評論家陶尼(R. H. Tawney)一九三一年出版《論平等》一書,主張機會平等充其量只是半個理想。『【向上流動】』的機會,」他寫到:「既不是普遍實質的替代品,也無法讓所得與社會條件的巨幅落差變得無關緊要。

一個人的社會福祉......有賴於凝聚與連帶。這代表社會不只要有出頭的機會,還要有高度的群體文化與強烈的休戚與共感......個人幸福不僅需要向上流動的自由,有機會過得舒適與體面,還需要不論是否出人頭地都能過上有文化、有尊嚴的生活。」......頁327。

而且這些真知灼見的闡述都來自大蕭條時期。

最後一段總結「才德思想認為,不論市場給予一個人的才能多少獎賞,都是他應德的報償。......社會看中我們的才能是我們好運,不是必然。......這份謙虛是個起點。它能讓我們告別無情撕裂我們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權,攜手走向更少怨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頁331。


這本書絕大部分都是提出現象與例證,輔以研究統計數據來闡明才德至上論如何使美國夢幻滅,以及中下階層、尤其是最底層的人們幾乎無法翻身,憑努力擠身上流。最後桑德爾提出的解方浪漫甚至有點不切實際,要求或是「邀請」既得利益者參與社會改造是可能的嗎?或許有些少數良知或道德感重的上層階級份子會反思,而其中更少的人會投入行動。但是不可否認的,他提出了自身的觀察與論述,讓全體民眾知曉,並試著撥開濃霧找出解方,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

格內相關: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民族誌傑作

+++++++++++++++++++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直譯的話是《英才的暴政:什麼變成了共同利益》,如果我沒理解錯誤的話,那中文書名是整個大改耶!)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作者: 邁可.桑德爾 Michael J. Sandel
譯者: 賴盈滿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2/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90元(這本書共368頁,定價卻490元,書價漲的好誇張,我的概念還停留在多少頁就大約多少錢的年代)
ISBN:9789861343709

2021年11月9日 星期二

沙鹿登山步道=沙鹿休閒景觀步道:低強度平緩好走

記得有次從鹿港騎機車回大雅,經過沙鹿時恰巧看到「沙鹿登山步道」的指標,心想:沙鹿也有登山步道?為了解惑,而且之前在大坑一號二號步道爬了吃了些苦頭,便想換換地方,就找了個平日有空的時間,上午來騎車導航到沙鹿登山步道。也不知為何Google登山步道口,來到的卻是一個水泥空地,一旁停了幾輛車,還有一些叔叔阿姨們在旁泡茶、吃東西和閒聊。我停好機車,便走向前去問,他們說這邊是步道的中心點,他們一大早就來回四公里走遍,現在已經在休息交誼,他們還很客氣地問我要不要來喝茶,我婉拒了,說我要先去走步道,並且問他們說哪一段比較漂亮,就照著他們的方向指引,開始出發。



這條登山步道,或者稱之為休閒景觀步道,實在是非常好走,泰半是平地,偶爾有一些坡度,但幾乎都很平緩,幾乎跟走潭雅神綠園道沒太多差別,甚至可以用慢跑的。途中還真的看到有人在慢跑,也跟他說了聲早,他也有所回應。步道上頭是高架道路,似乎是國三福爾摩沙高速公路。沿途風景老實說不算漂亮,但偶爾還是看得到乾涸的野溪、一些樹林,不似過往爬大坑或是霧峰的登山步道,沿途都有許多綠色樹林、鳥瞰市區風,還有多樣化的生物,無論是鳥鳴、蝴蝶、昆蟲(毛毛蟲)、甚至是台灣獼猴相伴,這邊步道乾乾淨淨,但自然風光比較貧乏,甚至過於人工了。






最頂端有段白色的步道接著一段陡峭的木製斜坡,然後就是步道盡頭最高點了,遇到一對大學生情侶請我幫他們拍合照。禮尚往來,我也請他們幫我拍張照留念。而這裡似乎就是傳說中的網美拍照點,而幫他們拍照時,我沒有想到。是照原路回程時才突然想起,如果當時有這份認知,應該可以取景更好些,有點對不住那對情侶。


重新走回到中段,那些在旁吃吃喝喝的叔叔、阿姨們問我說兩邊都走遍了嗎,我說之後還有事只走一邊,他們又再度熱情邀約我喝茶,我也就不客氣了,連喝了兩杯,閒聊之中,才知道他們都退休了也都住這一帶,每天都會來爬山走步道,而且這條很輕鬆友善,很適合他們老人家。在一旁瞎站了一會兒,好像也沒什麼話題好聊了,便跟他們說謝謝與再見,此時也近中午,他們也準備撤了。於是又經過他們的指點,抄捷徑回家大雅是也。



++++++++++++++++++++

格內相關閱讀:

【台中旅遊】大坑一號登山步道:先甘後苦

++++++++++++++++++++

沙鹿休閒景觀步道(沙鹿登山步道)

地址: 433台中市沙鹿區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開放時間:06:00–18:30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民族誌傑作

《我的涼山兄弟》的作者劉紹華是記者出身,文筆好,加上哈佛博士班的嚴謹的人類學訓練,選擇研究的田野地更是碰觸禁忌話題中國的愛滋病愛滋村。他田調的對象是一個「惡名昭彰」、古稱「儸儸」民風強悍的中國少數民彝族人(諾蘇人),在進入現代性社會後,他們成為體制上的犧牲品,年輕人吸海洛因、共用針頭引起愛滋病比比皆是。密集度堪稱全中國第一。

而她一開始就很順利被村民們接受,經歷也很神奇,因為在村裡見鬼,而與當地人熟絡,與當地民眾認知的篤信科學的知識分子、上級單位長官不同。使得他的田野一開始就順利許多,對方也好奇,怎麼會有一個這麼不一樣大膽女子,逐漸與她逐漸產生友誼與交心。

書中在導論也提到:
「故事緣起於四川省涼山州海洛因氾濫與愛滋蔓延的問題。不過,問題不在於毒品,愛滋亦非末路......
「這本書的焦點......理解一個非主流群體在社會、文化、歷史變遷中脆弱性生成的時代過程,以及未來何去何從。這正是醫療民族誌的精髓。」......頁1。
「為了讓中文的讀者明白諾蘇是如何走到今日看似日亦『文明』的漢化之途;讓讀者明白他們付出了多少生命轉型的代價;讓讀者明白這個世界的運作邏輯如何不利於邊緣的獨特性;讓讀者明白毋須恐懼、歧視涼山的諾蘇人;讓讀者明白吸毒者、愛滋感染者的生命無奈與尊嚴需求;讓讀者明白在邊緣的年輕生命也有追求燦爛的渴望。」......頁2。

很佩服作者能以女子的身分打進去男性的社群裡,尤其在選擇禁忌的偏鄉來進行田野調查,一般說來是充滿危險與不確定性,他卻能安心與人相處,對這塊土地的人們也產生了感情與責任感。甚至以「兄弟」來稱呼他們。這是一本好看卻又不失深度與反思性的傑作,是相當值得一看的民族誌。
++++++++++++++++++++++++
格內相關閱讀: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作者: 劉紹華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13/01/2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5674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潛艦危機倒數》 電影本事

 


《潛艦危機倒數》

海底出擊


★史上最精彩戰爭潛艇電影,潜艦搶劫行動,強奪作戦!

★深海下最危險的強奪任務,引發連鎖核分裂反應! 

★潛艦浴血戰,驚爆怒海,劇情絕對緊湊,令人血脈沸騰

達文西電影節/世界電影配樂獎/最佳比利時原創配樂家獎

★眾星雲集,蛟龍出海

關於劇情 抵抗組織劫持納粹德國潛艇 奉命將物資鈾偷運至美國曼哈頓


一個突擊組織劫持一艘納粹德國 U 型潛艦,奉命將重要物資原子彈核心鈾原料偷運到紐約,以完成美國曼哈頓核彈計劃。途中充滿許多德國納粹潛艇及反潛驅逐艦的追擊場面,躲避魚雷攻擊、對抗反潛驅逐艦等精采橋段。




關於電影

自戰爭經典《獵殺紅色十月》、《獵殺U-571》之後,《潛艦危機倒數》再次聚焦海軍潛艦題材,《潛艦危機倒數》將故事背景設定於在海底潛鑑情節,大動作邀來許多巨星演出,此片不僅展示了熱血軍武與海軍精神,更以睿智且張力十足的情節呈現精彩刺激的場面,令人拍案叫絕,大開眼界。


劇組大動作重現潛艦內部結構,更是出借真正的艦艇讓劇組拍攝,佐以超擬真3D動畫特效場景加上許多現代震撼人心的爆破震撼場面,以及磅礡的電影配樂,逼真還原海軍場景之外,重現了近年已不復見的經典潛艇戰爭電影的緊張刺激氛圍。


電影呈現了德國納粹潛艇及反潛驅逐艦追擊,所有潛艇電影精彩元素一應具全 : 交戰過程、躲避魚雷攻擊、對抗反潛驅逐艦、潛艇進水等,本片一概不缺,最特別的是,潛艇還原度超高破表,內部幾乎全手動,著實令觀眾印象十足驚豔。


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越了許多影史上的潛艇電影。包括 : 1981年【從海底出擊 Das Boot】、1990年【獵殺紅色十月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1995年【赤色風暴 Crimson Tide】、2000年【獵殺 U-571】、2002年【K-19 K-19: The Widowmaker】、2018年【潛艦獵殺令 Hunter Killer】、2019年【潛艦追緝 The Wolf’s call】。


《潛艦危機倒數》是全新的製作,它並不是古典片數位修復版,在今年初柏林影展的市場交易中,為全球片商採購最新發燒熱門影片。


關於導演 史文海布雷茲Sven Huybrechts

史文海布雷茲(Sven Huybrechts)是比利時著名導演和編劇,他的父親是體育評論員,自1999年出道後活躍至今曾執導過多部短片和電視劇,1999年的作品《Sand It Over》顯露頭角又拍製許多電視連續劇,風靡歐洲,《潛艦危機倒數》為首次執導的長片,氣勢磅礡橫掃比利時票房及各大頒獎典禮,次出擊便給予全歐眾深刻的印象。




關於演員 科恩狄保Koen De Bouw

科恩狄保(Koen De Bouw)於1964年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比利時知名影視及劇場演員,演出超過40部電視劇及30部電影,在1995年時以影集《Wittekerke》走紅,開始在電影圈和劇場演出多部重要作品,例如1995至1996年演出電視劇《Wittekerke》中連環殺手一角迎來生涯突破2003年的驚悚片《 The Alzheimer Case》、2005年的《Verlengd weekend》和2008年的《閣樓》(Loft)等片。知名作品有電視劇《最後的大亨》(The Last Tycoon),其近期電影作品包括《羅曼蒂克大飯店》(Brasserie Romantiek)、《販膚走卒》、《咖啡風暴》(Caffè)等。


關於女主角 艾拉君亨羅德Ella-June Henrard

艾拉君亨羅德(Ella-June Henrard)於1993年6月4日出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擁有精緻臉龐及精湛演技,16歲即演出電影《》(Bo)一炮而紅,主要作品有《記憶密碼戰》(Boy 7)(2015年),《海軍上將The Admiral》,她和《銀翼殺手》老牌男星魯格豪爾共同演出《Portable Life》(2011年),她因英國進修星路更加多元國際化,演出作品尚有《德州,北海》等,每部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


她曾被提名荷蘭電影界的大獎「金牛獎」(Golden Calf)主演的荷蘭女同志電影 《夏日狂戀》 (Summer)曾在台灣國際酷兒影展上映,其美貌與演技都獲眾人肯定。


關於男主角 尤倫塞德斯勞茲Joren Seldeslachts

尤倫塞德斯勞茲(Joren Seldeslachts) 生於1986年8月16日童星出身的他,演藝經歷豐富,演出電影不計其數,其主演過的作品《我是你的眼Blind》曾於台北電影節放映,亦出席來台參加台北電影節的活動,演技精湛動人。


關於演員 拖爾.瑞芬斯坦Thure Riefenstein

拖爾瑞芬斯坦(Thure Riefenstein)是出生於德國塞爾維亞的演員,作家和製片人,他從戲劇學校畢業後就在德國百老匯劇院如「柏林合奏團」「漢堡大劇院」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並參演他以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劇情片和電視連續劇,扮演強大而神秘的英雄或反派而聞名。代表作如《熾愛琴人》、《女爵恩仇錄》、《村莊消失的那晚》、《暴雨狂情3》、《烈日長紅》、《為我獨霸》等


導演

史文海布雷茲Sven Huybrechts

劇本

約翰霍曼斯Johan Horemans

史文海布雷茲Sven Huybrechts

製片

亨德利維特Hendrik Verthe

科比斯坦柏格 Kobe Van Steenberghe

攝影

丹尼艾爾森 Danny Elsen

羅伯特海瓦特 Robrecht Heyvaert

科比斯坦柏格Kobe Van Steenberghe

演員

科恩狄保Koen De Bouw

拖爾瑞芬斯坦 thure riefenstein 

艾拉君亨羅德Ella-June Henrard

尤倫塞德斯勞茲Joren Seldeslachts

史文狄雷得Sven De Ridder

音樂

漢納德梅耶Hannes De Maeyer

國家

德國

語言

比利時語、英語、德語

類型

劇情片

級數

輔導級15+

長度

約 102  分鐘

發行

聯影/聯贏

官方網站:http://www.cineplex.com.tw/

          http://www.facebook.com/Cineplex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