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窒愛Brothers:陶比麥奎爾演技大爆發

美國陸戰隊軍人山姆在阿富汗戰爭中喪生,留下了妻子與兩個可愛的小女兒。哥哥死後,弟弟湯米常到嫂嫂家裡探望,照顧他們妻女,也成為家裡的重要一份子。嫂嫂跟湯米一方面深陷失去山姆的悲傷中,一方面也在長期相處、相憐下萌生情愫,但受限於彼此的身分、道德觀,而沒有進一步發展。有天,傳來山姆奇蹟生還的消息,然而回到家鄉的山姆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人,受過極度不人道待遇後的他變得暴躁易怒,看到弟弟與家人和諧、玩樂的模樣,更深切相信弟弟與妻子有染,開始出現傷人、自殘的傾向.......

《窒愛》英文原名brothers是很耐人尋味的片名,電影剛開始身為成熟穩動的軍人哥哥山姆,到監獄接要出獄的莽撞弟弟湯米回家。然而隨著時間情節推演,經過兄喪的打擊後,弟弟湯米開始變得有責任心、努力成為嫂嫂、姪女的支柱,而從戰爭中倖存的兄長山姆卻變得暴躁、富攻擊性、疑神疑鬼。兩人的角色有了翻轉,成熟的哥哥變得不成熟,不成熟的弟弟變得成熟。然而不管時間事物如何推移,彼此間充滿緊張、比較、卻又信任的兄弟情卻是牢不可破;而這部片緊緊扣著「家人之愛」發展推演,最傷人的是它,從中得到救贖的也是它。儘管兄弟兩人有深厚的兄弟情,弟弟從小在完美兄長的陰影,被父親比較、苛責著,在充滿壓力下扭曲成長。哥哥在自疑疑人下,相信被妻子、弟弟背叛,開始自殘毀滅之路,最後關頭依然是兄弟間的牽絆,弟弟的呼喚讓他放下心魔。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湊佳苗《告白》:令人絕望的推理小說


二個中學生殺了女導師的4歲小女孩,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警方以意外結案。之後老師辭去教職,一位學生忍受著同學的霸凌照常來上課,另一位則再也不踏出家門。然而這幾個人的糾葛何惡意都還沒有劃下句點......
 
這本小說以很特別的多個第一人稱觀點展開、並鋪陳以至於結束整個故事。用了多人的「自白」、自敘在這個事件中做了什麼關鍵性決定,身為重要人物的想法,在他周圍所產生劇烈變化。並且在一個接一個的自白中,原本案情展現了新面貌、新角度,讀者再度有了新的認知。原本看似無辜、無心、搗蛋的角色們,似乎也不是這麼想像中那麼單純,心中萌發的惡意深不見底,在逐步對原本事件稍微有些頭緒時,不知不覺新的案件也在進行著。

當初想看這本小說是因為有許多厲害的頭銜「2009年本屋大賞第1名」、「第29回小說推理新人獎」、「週刊文春2008年Mystery Best 10 第1名」、「寶島社 2009年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第4名」,看完之後確實覺得是本不錯的推理小說,然而這些角色們心中深不見底的「惡意」卻讓我十分不舒服,宛如有個黑洞把他們的良知、道德感全然吸了進去,不再有一絲殘留。儘管人人背後都有著傷心的故事,但是這些平凡人物作出的極惡罪行,讓我對這本書有股反胃噁心感。也讓我理解討厭推理小說、推理劇、推理世界的人,或許就是因為裡面充滿你殺我、我殺你、一個全然沒有希望的世界。

+++++++++++++++++++++++
格內相關閱讀:
中島哲也《告白》:令人心痛的華麗畫面

湊佳苗《贖罪》:五個令人同情的自白
他山之石:
湊佳苗《告白》:惡意蔓延的毀滅轟炸   by 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
湊佳苗《告白》 by剝洋蔥
+++++++++++++++++++++++
書名:告白
作者:湊佳苗
譯者:丁世佳
出版社:2009,台灣:時報
ISBN:9789571350813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東尼˙帕森斯《那些男人的故事》:搖滾樂改變人生




雖然中文譯名取作《那些男人的故事》,不過實際上是三個20歲前後,介於「男人」與「男孩」中間模糊地帶,三個年輕人夢想與現實的故事。泰瑞、李昂、阿雷一同工作於當紅搖滾樂周刊「樂報」,年齡相近同樣因為對搖滾樂的熱愛   泰瑞出生於工人家庭,住在家裡並且與弟弟共用房間,老爸在深夜的肉品市場工作,;阿雷對六零年代年代的音樂瞭若指掌,對當今的音樂不敢興趣,可是就音樂記者而言有點跟不上潮流了;李昂輟學於一流的倫敦政經學院,離家出走與遊民一起佔據了廢棄的大屋,偏好左派思想;那天晚上,主編彼得告知阿雷《樂報》除非採訪到約翰藍儂,否則就得走路。李昂被逼著採訪偏激的種族主義樂團《蘭妮與萊芬斯坦》現場表演,卻一直拖延不顧時間流逝。泰瑞介紹女友蜜絲蒂給搖滾巨星戴格認識,卻被戴格獨自帶進飯店房間,門口掛著「請勿打擾」......

 

這是部歌詠青春、歌詠夢想、歌詠搖滾樂,但也同時描繪著搖滾明星、搖滾樂光鮮亮麗下的陰影、灰色地帶。有著對音樂的執著、堅持、態度、努力等光明面,也有沉迷於毒品、女人、浮浮沉沉的暗面。時間設定在1977年,從60年代搖滾狂潮到70年代的龐克風暴稍歇,泰瑞、李昂、阿雷以樂迷身分、也以音樂記者身份,親密的參與其中,與搖滾明星結交著,但同時也困惑在自身男人與男孩的轉捩點,在情人、未來、家庭、職業疑問中掙扎著;主題也大小通吃,關於60、70年代搖滾樂的題材算小眾,喜歡這段時期的樂迷一定很喜歡。而夢想與現實的成長主題卻是很普遍,即便對音樂不熟悉,還是能激起大眾共鳴。

 

我特別喜歡不時湧現、關於搖滾樂的吉光片語,有著不凡的見地與對音樂的真正熱情:


「『搖滾樂現在已經成為博物館收藏品了,』史基普說道。『就像爵士樂與繪畫一樣,你知道吧?真蹟在那,我們只能往後站,好好欣賞。當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和畢卡索......或是貓王與狄倫......來了又走了,你還能說什麼呢?』

        泰瑞拿起放在史基普面前的唱片封套。『那這支樂團呢?【電視】樂團呢?』

        『一個註腳,』史基普嘆了一口氣說道。『一個很華麗的註腳,一個很出色的註腳,不過,仍然是一個註腳......』」......頁341

 

「那個特殊的年代,你隨便走進一家俱樂部,就聽見「衝擊」樂團在唱〈倫敦正在燃燒〉(Lodon's Burning)、「果醬」樂團在唱〈遠離數字〉(Away from the Numbers)或是強尼˙桑德斯和「傷心人樂團」在唱〈亞洲白粉〉(Chinese's Rocks)。你很清楚,你剛好站在對的地方,你剛好站在宇宙的中心,你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很棒的樂團。那些樂團甚至還沒被唱片公司簽下來。你也可以每天晚上都帶不同的女孩回家,到了第二天晚上,你可能甚至連那些女孩的姓名都想不起來。在那個時候,就算是沒有某個女孩,你也活得下去......

        他那時候沒有意識到那段時間有多快活。還是說,或許事情永遠都像那樣------唯有幸福已經過去以後,你才意識到當時有多幸福。」......頁397。

 

比起「搖滾樂已死」這喊了幾十年的老掉牙口號,我更喜歡史基普的描述,他的話更中肯、貼近於真實;而許多的「傳奇年代」、「傳奇現場」也僅供追憶,你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見證歷史的發生。然而如果正發生時,你大概也不知不覺。又何其有幸能參與其中呢?


「     到四十歲還收得到免費唱片......這個想法為什麼會令他沮喪呢?

        這份工作是他唯一想做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給人的感覺,永遠都不像工作。然而,他依想到自己必須在這間辦公室裡工作到中年他就覺得非常害怕。」......頁394


對於搖滾樂迷而言,音樂記者就像是夢般的工作,尤其像是書中角色,在新音樂發軔地倫敦又是大報記者。然而阿雷也不能肯定自己能維持幾十年,直到中年都保持著對音樂、對工作的熱情。一般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即便是眼下喜歡的工作,也很難保證能喜歡重複個幾十年。

 

看著這部小說,一方面欣羨於阿雷、泰瑞、李昂的音樂記者職業(其實也是作者東尼˙帕森斯的年輕縮影,他曾在《NME》工作過),能近距離觀察記錄著搖滾明星們、甚至結交著,一方面也觸動著同樣對音樂的熱情與喜愛,或是類似的驚覺。那些年少時喜歡迄今的老團活動漸少,而新的樂團而且都是比自己年輕的「小夥子」、「小妹妹」,怎麼看都不太順眼,聽起來也不是滋味。儘管對音樂的熱情已經慢慢退燒,CD也很少買了,卻總是自我催眠「美好的年代」已經過了。

約在70年代的Julie Burchill和Tony Parsons

+++++++++++++++++++++++

他山之石:

Tony Parsons-The Open Secret

+++++++++++++++++++++++

格內相關閱讀:

「音樂」讀 尼克宏比《三十一首歌》:搖滾客的鍾情

讀 鮑伯迪倫 Bob Dylan 《搖滾記》:歌讚書也棒
+++++++++++++++++++++++

書名:那些男人的故事 Stories We Could Tell
作者:東尼.帕森斯 Tony Parsons
譯者:陳雅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2010,台灣:商周
ISBN:978986628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