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逢甲夜市美食】傻瓜麵:口味特殊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現在在逢甲讀書,但是這家「傻瓜麵」卻是朋友介紹推薦的,是家排隊名店,去過兩次,都是中午前去,每次去幾乎都要等上一陣子,都要排隊,內用區也幾乎都趨於飽和。

上次點的是飯,這次點的就是店名的傻瓜麵,進去找到空位,點了中碗傻瓜麵,約一份半泡麵的量,等了20分鐘,終於麵送來了,店員問我知不知道怎麼吃,沒想到還有固定吃法,麵上來後需要調味,醬油沿著碗中麵的邊緣淋上繞兩圈半,醋也淋上兩圈半。吃起來醋酸味重,特別且順口。吃完原味後,因為平時愛吃辣加辣,又加了一大匙的辣椒及辣油,再變成麻辣口味。辣椒不是蓋的,添加完後辣度約中辣左右,夠勁夠辣,比我想像中還辣,對我而言似乎有些些超過了,不過添加了後更是開胃。貢丸也有入味。

印象中沒有超過百元的商品,但又不錯吃,CP值挺高的,值得再度回訪


++++++++++++++++++++
格內相關:
++++++++++++++++++++
傻瓜麵
所在地點:逢甲夜市
地址:407台中市西屯區逢甲路19巷3-1號
營業時間: 10:30–19:30
電話:04-2451 8173




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摘要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師大地理系

1

※章節安排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

第三章 日據時期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

第四章 來臺先後與祖籍分布

第五章 官田、官莊與祖籍分布

第六章 分類械鬪與祖籍分布

第七章 東南丘陵的自然環境

第八章 泉籍移民的原鄉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

第九章 漳籍移民的原鄉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

第十章 客籍移民的原鄉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

第十一章 結論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漳、泉、和粵民是清代臺灣社會的三大勢力。人文社會學者對於漢人祖籍分布的特徵和形成此一分布特徵的因素,似乎已有定論:在臺灣的移墾過程中,泉籍移民來臺最早,得以優先佔領濱海平原一帶;漳籍移民來臺稍遲,只能佔居平原的內緣;而粵籍移民來臺最晚,只能墾殖丘陵台地地區。

 以「來臺先後」解釋清代漢人祖籍的分布特徵,顯然無法對下列問題提出合理答案:

  其一、先到台灣而能優先選擇拓墾地的泉籍移民,何以選擇少雨、多風、水尾及土地貧瘠等不利農業經營的濱海平原一帶定居?

  其二、幾乎與漳泉居民同時,甚至更早進入下淡水溪以東拓墾的粵籍移民,何以捨濱海而移墾於附山一帶?

  其三、曾經進墾彰化平原、臺中盆地和台北盆地的粵籍移民,何以到了清末幾乎從這幾個地方消失蹤影?

 我們認為主要解釋在於:

  (1)這種說法忽視了並非全臺各地理區的開發皆漳泉籍移民先到,而粵籍移民後至,以及臺灣的開發並非全面由海岸向內陸進墾的歷史事實。

  (2)更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忽略了漳、泉、粵各籍移民的原鄉地理背景和生活方式,對選擇新鄉居住地的影響。以及由於生活方式的差異所造成的矛盾和衝突,對於移民居住地產生局部性調整的作用。

第四章 來臺先後與祖籍分布

第一節「來臺先後」的意義

明鄭覆亡(康熙二十二年)以前,來臺墾植者,多屬閩南籍,殆無疑問。唯移民中泉籍是否多於漳籍,則似有待考證。縱使此其中來臺者泉籍確實多於漳籍,亦不構成影響日後全臺祖籍分布的主要因素。理由是明鄭末期臺灣的人口,其數僅約十二萬人。鄭氏降清後,其官屬、宗黨、眷口、兵丁、難民被遣回內地者又逾半。是時臺灣呈現一片「人去業荒」,實難左右全臺祖籍分布之大勢,若有,亦僅限於嘉南平原一隅。

  「施琅征臺時,隨從軍士多漳籍」的說法,也缺乏積極的證據。其一、施琅征臺時,其率領的官軍共有二萬一千餘名。這些官兵分屬提標五營及六鎮,六鎮中只有銅山鎮位於漳州府境內,餘者分別位於泉州、興化、福州等府。其二、隨施琅征臺的官弁中,日後入傳於漳洲府志的只有黃陞等三位,但入傳於泉州府志的有黃瑞等十八位;上述兩項資料若不足以證明隨施琅征臺的兵弁泉籍多於漳籍,至少也可以說明兩者人數不致相差太多。何況這些兵弁於事定後,並非皆居留台灣,調回原汛地者似應屬多數。

   第二節  渡臺禁令對祖籍分布的影響

無論「禁潮惠籍民渡臺令」的弛禁時間為康熙三十五、六年,或康熙末年,對清代在臺漢人祖籍的基本分布型態,皆非決定性的影響因素。因當時臺地未闢曠土尚多,粵籍移民即使遲至康熙末年始渡海來臺,則除嘉南平原外,並無必要佔居沿山一帶耕墾不可。顯然與來臺先後並無明顯的關係。

  第三節  偷渡

  清廷初轄臺灣時,雖然制定了三條渡臺禁令,但由於清廷先後將明鄭的宗黨、官吏、部將、兵卒及難民遣回內地,致使原就地廣人稀的臺灣更顯人力不足。當時台灣的地方官吏,對於渡臺的內地漢人,不但不嚴加禁止與稽查,甚至還主動招徠。

  偷渡人數之眾,可由資料可見端倪:自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五年止,給照大小男婦二萬餘人。而偷渡成功而順利入臺者,其數遠超過給照而由官渡入臺者之數。無論是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偷渡或私渡是內地人民來台的主要方式,則各籍民人自然皆具有同等的機會已利用此一方式來臺。

  儘管渡臺禁令存在,遠在康熙六十年以前,即有不少的客籍移民,以偷渡的方式渡海東來。粵籍移民並非完全比漳泉籍晚到,至少晚到的時間並沒有長到足以決定清代臺灣漢人祖籍分布的基本型態。

第十一章 結論

臺灣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丘陵僅一水帶衣之隔;而台灣的開發過程,事實上,就是東南丘陵區內閩南和粵東居民遷徙臺灣的過程。乾隆末年以前事臺灣積極開發的時期,來自閩南和粵東的漳、泉、客三籍移民,隨著開發的進展而不斷擴大其在臺的分布範圍。乾隆末年以降各籍移民在臺空間分布已趨穩定而呈現海口和沿海多泉、內陸平原多漳,近山平原以即臺地、丘陵地則多客籍移民的基本分布型態。

    分析發現: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各籍移民來台的先後順序,並無多大的關係。而客籍移民所以未能在嘉南平原建立家園亦非來臺先後所致。該地區有不少的土地,其業主泉掌握在漳泉官宦之家的手中;以及客籍移民當時所採行的是一種季節性或週期性的移墾方式,以致逐漸喪失在嘉南平原曾經佃耕的田園。

    ()分籍械鬥的規模、頻率及對祖籍分布的影響程度各地不同。但就祖籍分布的影響而言,亦僅屬局部性的地區調整。

    ()決定清代在臺漢人祖籍分布的基本因素是:移民原鄉的生活方式,亦即移民東渡來臺之前,在原鄉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和養成的生活技能。

 

※心得

作者透過地理學與歷史學的相輔相成的研究之下,推翻了以往清代在臺漢人漢人的祖籍分布的定論,提出原鄉生活方式才是其重點。算是早期的跨域研究的成功案例。提醒了我們對於研究議題如果能有多面向的關照,或許更能看出過往研究或是現今研究的盲點,得到豐碩的成果。

++++++++++++++++++

相關閱讀:

《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摘要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些許煩躁與淡淡憂鬱

(圖片來源: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bipolar-disorder/guide/symptoms/)


久違的兩周來到熟悉的黝脈咖啡,準備今天的第一要事務是做老師交辦的工作。坐定下後,打開電腦,卻內心卻湧起浮躁的感覺,於是乾脆戴上耳機追劇看韓劇孫藝珍、田美都、金智賢主演《三十九》,看了十幾二十分鐘,店內的音樂跟劇中的聲音略有干擾,一方面也覺得在兩週來一次咖啡館的時間用來看劇,似乎有點浪費。重新收拾起心情,搜尋整理老師交代的工作。從兩點多做到晚上六點多,用GOOGLE大神搜尋相關新聞、網路相關資料,地毯式搜索,有新發現找到一些資料,但最終找盡了卻也還是不太滿意,但目前的能力也就只能這樣。天也黑,晚餐時間也到了,於是就去就近的忠孝夜市覓食。


到了偶爾會去的夜夜見來,點了蝦仁炒飯,卻覺得雖然外觀有模有樣,炒飯粒粒分明,但口味卻是普普,吃了幾口,實在引不起食慾,只好加了辣椒調味,勉強自己吃下全部吃下肚(回到餐廳聽蔡爸說炒飯師傅換人了,難怪有此差異) 。走出來後突然好想去個阿義紅茶,彌補因為剛剛吃飯得不到滿足內心的空虛,用甜食讓自己開心點,但為了體重控制還有待會回咖啡館還是有飲料可喝,邊走邊想還是作罷。


回到咖啡館,還是沒有遇到熟客朋友,就開始在網路上漫遊,有時處理網拍,也一方面搜尋咖啡店老闆要的音響相關書籍,建檔,再發給老闆參考;今天的心情,無法一直專注在一件事上太久,處理完相關書籍上架後,又重新上網飛Netflix看《諧星乘車買咖啡》,在這個特別類似的雙人即興的脫口秀節目中,透過不時令人發笑對話的吉光片羽,獲得一些短暫的快樂。但看完後的狀態,本質上心境還是孤獨帶著淡漠。


此時突然接到學長的電話,詢問我最近的上課情況,就環繞著下學期更重的課業、認識的人,交通問題,有點摸不著邊際的聊了起來,這是第一次接到這位學長的電話,有些意外,但我多半是傾聽角色,有時插入一句話禮貌性接續話題,儘管有點想結束,另一方面卻因為接話的關係又會開啟另一段對話。不過這種友善的關心,還是有點感恩,最後還是聊了20-30分鐘。


十點多了,朋友建也到咖啡館報到了,便跟他隔了一個座位打招呼,卻意外跟中間的男客人,三人開始聊了起來。在咖啡找人聊天或是認識新朋友算是我最大的期盼。原本想十點半離開,但既然談興一起,就三人閒聊了起來,很是療癒與舒服。學姊糖上完油畫課也從三樓下來,剛好她有帶書法作品來,就順便欣賞了她應該是前年的作品,布局很有氣勢,線條老練,幾乎可稱劇力萬鈞了,比我想像中更為厲害與佩服;時間流逝,原本坐在吧檯三人連的的新朋友老朋友繼續閒聊,直到看到老闆的爸媽,蔡媽與蔡爸要回去休息了。我也驚覺到時間流逝得特別快,硬撐到十一點半才離開。有點意猶未竟,但又顧及到母親總是坐在客廳等待我回家,心頭上總是會有壓力,無法太過於率性放肆。


騎車回家的時候浮躁的心情湧起,輕鬱也在心裡潛流。不知是喝太多咖啡影響還是近期的狀況不甚理想。邊騎車邊念以前杜老師教得的十念法,來穩定心神。當然也準備回家買東西吃甜食,獲取一些小確幸與滿足。也想回家寫些散文紀錄情緒流動。應該也算是「自由書寫」吧,卻往往流為流水帳,但也刻意記錄下心情起伏,抒發一些愁思與躁動,心情起伏較大的當下紀錄特別真誠,不記下特別可惜,於是今天就產出了這篇文章。

++++++++++++++++++

格內相關:

身為研究生的未來思考


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摘要

Houtman, G,著,王嵩山譯〈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馬克立歐從1974年便擔任大英博物館人類館民族誌部門的負責人(1990年卸任),以下為其對話錄:


你認為你在大英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什麼?你面臨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大英博物館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的研究和收藏計畫,人類館在過去的十年間,從波利維亞、祕魯、厄瓜多爾、北美、馬達加斯加、迦納、斯拉維西等世界各地,為博物館增加了23000項收藏品。最初的困難是要說服資深的館員必須進行田野工作,以便達到替博物館做一般性研究和收藏的目的。


人類館際致力於研究和保存?也要對一般的教育有所貢獻;那麼這三者的相對比重如何?一個助理研究員平均要有5年的時間,來組織一個主要的特展,從是一個主要的或23個短期的田野工作、出版一種主要的著作;其餘的時間則用來處理民眾和學術上的詢問,以及執行收藏和行政的工作。


你同不同意任何博物館最基本的章程是「了解到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博物館如何將特展定位以便是何其特定的觀眾,展示如何能保證與大眾對話?過去的七年,我們和學校合作的機會已大量的增加。由於和某些團體、學者、社會大眾,經由直接接觸、通信和訪談,我們確實可以獲得很多人們到底想在博物館看到什麼的概念。


人類館展示的範圍,從「美學的」陳列到較「工藝」和「概念」取向的展示。特展必須符合什麼標準?又如何決定經由一個特殊的方式去展是一個獨特收藏?特展必須非常精確,能被某個智力和教育平均水準的觀眾所了解;同時也要能刺激、吸引和輔導同時展出的其他展示;特展不但要有刺激,同時也要有樂趣和娛樂的成份。觀眾被引導和震撼於必須以一個新的途徑去面對材料。


人類學對變遷如何回應?當人類學已逐漸「回家」研究自己的社會,並對它的重要性提出爭辯,而博物館至今猶偏重於「部落」文化和美國考古學。你能指出在這種趨勢之下,博物館政策能有所回應嗎?我們隨著社會變遷有所調整,現在所展示的主題,已經和十年前差異很大。但是我們並沒有在自己的社會從事收集和研究工作,因為這不是作為大英博物館民族誌部門最重要的事務。但我可以預見有一天大英博物館將會設立一個研究現代社會的部門。


人類館是否主動尋求思考土著民族的變遷情況和社會政治自覺,並且通過活動與他們對話?從土著民族在博物館內的社會特展,你是否遇到有關運用博物館資源、修改展示、館際互借標本、博物館收藏品中標本償還等各項問題和要求?我們當然意識到也感覺到土著的要求。幾乎所有我們最近的收藏品,和大部份的早期收藏品,不可能沒有和有關的土著民族密切的接觸。土著民族也曾直接參與我們許多特展;償還是一個複雜而困難的問題,對大英博物館而言,從收藏品中永久的轉讓標本,是非法的;我願強調我們如何與開發中國家密切合作,而且數年來,我們已協助他們訓練許多他們的館員。


如果讓你自由發揮,你最想在人類博物館從是什麼最具價值的計畫?我樂於設立分享特展的系統。其次,想要有更大的資源,以便館員們能出版和從事更多的研究。最後,我想要有更多經費,以便可以引進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到這來工作一段固定的時間。同樣的我們的研究人員能到世界各地的大學或博物館裡去工作。


博物館工作需要具備溝通的技巧,你認為人類學訓練是否足夠適應博物館˙工作?人類學教人們要有開放的胸襟和敏銳的洞察力。但是人類學並不能給予他們尋找那類物品和怎麼做到使視覺敏銳的基本訓練;但如果你是人類學家,與人們訪談,他們可以回答和糾正你的錯誤,所以整個過程一直都是回饋的。


你認為應如何使人類學對博物館世界最有貢獻?人類學的最終目的,提出原創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在博物館領域中,你所看到諸如特展的方式、延聘館員和引導大眾等問題的結果和趨勢是如何?較明顯的發展是,很大的、花費極其昂貴的特殊巡迴展示的出現。另一個大趨勢是愈來愈多博物館讓民眾參與;如同需要人類學家一樣,我們也會尋找優異的藝評家、考古學家或歷史學,當然還需要設計師和手巧或善於處理雜務的人。

 

心得:

博物館的工作有展示、教育、收藏、研究等功能。民族誌博物館受人類學門新發展的影響,一般民眾的需求,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趨勢,各方面都必須不斷做出調整與因應。因而主事者和館員也都需要付出相當心力。

++++++++++++++++++++

相關閱讀:

〈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摘要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摘要

Collier, D. & H. Tschopik著,王嵩山譯〈美國人類學中博物館的角色〉。《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博物館的濫觴於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的大冒險時期,私人收集器物所成立的「奇物陳列館」。由私人的展覽室轉移到公開或半公開的博物館,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才實現。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本世紀人類學博物館的基本模式已建立起來。哈佛的皮百第博物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的人類學部門、美國國立博物館,在1890年時都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了。


由於有幾個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引導,使得十九世紀博物館研究突然且完全的顯現。普特南在組織了哈佛皮百第博物館之後,也建立起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人類學部門;普特南也擔任1893年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人類學組的監督,並且直接促成費氏博物館的成立。之後,普特南繼續在加州大學成立人類學系和博物館。他的影響力也延伸到史密森機構。在普特南四處籌建博物館活動時期,有不少專業人類學家開始佔有博物館主持者的職位,取代了有興趣的業餘者;


同樣重要的是鮑亞士於1887年完成北極和西北海岸的田野工作後,抵達美國。次年,加入克拉克大學的教授陣容,1892年張伯倫在這個學校獲授美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


在這個博物館形成期中,先驅者紛紛前往拉丁美洲探險;預示且導引美國人類學博館達到蓬勃發展的偉大時期最顯示的事件之一,是1893年所舉行的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身為博覽會民族學部門的主持人,普特南選擇鮑亞士為他的助手,協助他從事收集人類學收藏品和資料的大計畫。之後的兩年內,他們進行了一個空前的收集和研究計畫,研究地點由阿拉斯加延伸到Tierra del Fuego(南美洲最南的火地群島)。約有近百人參與這個活動。鮑亞士組成一個體質人類學的調查計畫,收集兩半球的人體骨骼材料和不同印地安群體的人體測量資料。這些資料以圖示和列表的方式,展示於博覽會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室。


博覽會直接而立即的結果是促成費氏哥倫比亞博物館的設立;這些影響使得更多人被吸引去從事人類學的工作,以及一大筆支持人類學研究的私人經費。


1894年普特南返回位於哈佛的博物館,並接任紐約美國博物館人類學部主持人,認為應該在新大陸的土著文化、生活方式永遠消失之前,著手研究;沙勒維被指派到墨西哥去做研究,鮑亞士指導1897年到1902年間至西北海岸到西伯利亞的Jesup North Pacific Expeditions。後來證明其為美國人類學發展的里程碑。


1930年代人類學蓬勃發展。這些活動包含展示計畫、研究、科學和通俗的出版、向期刊雜誌投稿、教學以及大眾講座。這個時期的田野工作有一大部分是由博物館人員所執行的。這個時期博物館是人類學的教學中心,更有甚於此者,博物館的主持人往往形成大學教授成員的核心。


我們可以知道,18901920年間,人類學博物館在美國的人類學研究、理論、和教學的發展中,扮演一個支配性角色。博物館寬列財務上的支援,使人類學得以穩定的成長。


過去三十幾年(原載於1988)影響力的均衡已經由數量上增加較少的博物館或博物館取向的人類學家,轉向大量附屬於大學、政府機構、醫院、科技訓練計畫和其他機構之下的非博物館人類學家;大部分的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家已愈來愈不關心歷史的問題和描述性的民族誌。一般說來,他們對博物館傳統和豐富的存貨、物質文化和工藝已失去興趣了。體質人類學家覺得自己與醫學院的關係比跟博物館還密切。另一方面,博物館本身也沒有將他們引導當代人類學興趣的計畫。訓練人類學家的角色已由博物館轉移至大學。許多博物館轉而只扮演指導民眾的工作。


製作一個有效的人類學展示,比出版一本看起來已涵蓋了同樣領域的主題事物的通俗性書籍,更需要耗許多腦力與人力,以及三十到四十倍的經費。書 籍較有機會賺得利潤,展示永遠沒有辦法獲得應有的報酬。但博物館展示經由視覺的訴求,能激起興趣與想像,提供在書本中無法發現的經驗。


我們並不認為人類博物館命定站在人類學的邊緣。是否毫無選擇的餘地,只能保存過往文化的殘跡餘緒,觀察急速消失原始社會臨終的哀嗚?一旦這些都消失無蹤後,博物館,這個民族誌的揚聲器,並非就得關門大吉。


問題:對人類學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研究進路,而為博物館工作中所適合去追求的?其中之一是目前已被忽略的博物館傳統存貨;「涵化的器物」藉由這類收藏品,博物館能提供一個迄今尚未被開發的涵化研究的潛力,許多文化變遷的,可由物質文化的角度具體研究。博物館可以將目光放在有關原始民族電影和攝影紀錄的收集,以及語言和音樂的錄音紀錄。


物質文化的研究是否已過時了呢?我們並未失去其做為研究主題的意義。人類學博物館典藏的原始素材,可能是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分支會和的地點。


我們認為所有博物館都有必要從事研究


研究問題是否最好留給有興趣的人去做,或者也需要合作計畫?此處明顯地沒有截然的答案。人類學家只能以私人的身分,而博物館卻可以站在一個較好的立場以制度層次來安排需要合作的研究計畫。


除了以館員身分所撰寫的理論性報告的出版之外,博物館能否對人類學理論提供更多的貢獻?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博物館的其他展示,不能影響美國人類學理論。


我們如何去解決這古老的問題:博物館展示是為專業人類學家和高級學生?為一般民眾?或者是,兩者兼顧?博物館的潛能之一,便是廣泛地而有效地傳播人類學知識和概念給一般大眾;博物館能對人類學家的訓練提供重要貢獻,經由對研究收藏品的操作和深入探討,為學生的學習建立更有效的計畫。


我們能否激勵學生去研究博物館收藏品,以代替花費日漸龐大的田野工作?由博物館和大學所提供的一系列博物館獎學金,能吸引第一流的學生。在另一個層次上,博物館、大學和基金會更可共同工作。


在面對設置展示花費高昂時,博物館如何能與當前的理論趨勢與時並進?最明顯的解決方式,是設立暫時性的展示廳。

++++++++++++++++++++++++

格內相關:

〈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摘要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摘要

Ave. J. B.著,王嵩山譯〈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變遷世界中的民族誌博物館〉

十九世紀中葉末期,異文化的物質被攜回歐洲,導致民族誌博物館的成立。功能論的發展使英國的民族學與民族誌博物館分道揚鑣。殖民時期對異國民族的思維特徵,重現於尼德蘭的的博物館中,在法國則民族學和博物館的關係維續了下來,其主調異放在異國情調、巫術與宗教相關器物之上。然而歐洲亦有較為一般民族誌取向的博物館,例如荷蘭的萊登民族誌博物館便是。


一次大戰之後,殖民地的相繼獨立使民族誌博物館的展示逐漸重視歷史的透視。二次大戰結束後,隨著殖民主義的消失和戰後歐洲之外社會的急遽變遷。歐洲與北美的民族學研究乃重新取向,出現結構主義、新演化論、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分析形式。這個時期民族學理論和民族誌博物館本身,從生態學和歷史的觀點重新評估,以及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歷史政治分析,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十九世紀初期並無民族誌博物館,只有所謂珍奇藏品陳列室;西歐國家將其支配力延伸到亞洲和非洲,接觸許多民族快速成長的訊息,需要將之系統化,民族學理論必須將材料放置於有系統的架構中。各地所收到的器物、國外民族的物質文化,都必須系統化地、科學地分類與研究。因著這個需要,導致民族誌博物館的成立。


幾乎所有的民族誌博物館都在十九世紀後半葉成立。荷蘭在博物館數目和博物館最早創立的日期方面,有很好的紀錄。這些博物館的收藏品在演化論基礎上根據當時流行的民族學理論來分類。擁有極多民族誌博物館的德國-在18681904年間建立了不只一打博物館。根據「人類地理學」和「文化叢」觀念加以擴充,而發展出「文化圈」。再加入一些歷史的向度,這種以地理學與歷史學的方法來做為研究文化的途徑,造就所謂「文化歷史學」。


隨著功能論的發展,民族和博物館更往各自不同的方向前進。英人將所有的民族學納入殖民者需求之下。其方法是駕馭民族學的「非實用」成分,而將其導入不處理歷史、歷史過程和社會變遷的「社會人類學」中。


民族學理論影響西歐殖民國家中民族誌博物館的性格。在民族學和博物館少有接觸的英國,兩者之間的分離是全面性的;在荷蘭,許多民族誌資料都由民族學家和駐在殖民地政府官員們所供應,收藏品幾乎全部附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其民族誌博物館地區的主旨也反映殖民的思維。個別的文化被圈入「文化區」;演化的觀念、社會哲學、宗教的比較研究影響法國的民族學。博物館與民族學之間的關係繼續維持著。博物館的重點亦強調異國情調以及與巫術和宗教有關的器物。


每一個主要大城市幾乎都有具備上述特徵的博物館。荷蘭於1864年在Haarlem成立殖民博物館。比利時在Tervuren有中非殖民博物館。法國1937年有「人類博物館」。德國柏林有「德意志殖民博館」。英格蘭有「大英國協帝國學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族學排除其必須適應殖民主義之需要的情況,博物館的展示陳列不再反映殖民形象的刻版印象,強調的重點再次回到歷史的途徑之上。蘇維埃共和國的民族誌博物館,其架構是在歷史的基礎上來安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學面臨重新調整其取向之需要。第三世界的傳統連結已崩解。工業技術變遷和新工業的捲入,根本的改變了原有被視作靜態的社會。受新情境影響最大的是英國人類學,以往的功能論被拋開。稍後開始出現結構主義,而新演化論的興起亦可察覺得到。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也意義重大。和殖民地及第三世界研究機構有關的研究單位已重新組成,如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中添加成立了東南亞研究所,胡爾肯大學也成立東南亞研究中心。


在荷蘭結構主義依舊重要。政治人類學這個新的研究領域與社會政治結構、第三世界問題的研究開始發展,其採取的角度是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研究區域延伸到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1965年對印度尼西亞的研究復甦。此時雖然有許多人類學和「非西方社會學」的教授和講師,已在民族誌博物館擔任研究員開始其專業生涯,但兩者關係猶未深入連結。


法國的民族學極有活力。歷史的透視普及且滲透到其專業訓練中,馬克思主義者思維的影響在此比英國和荷蘭還要強。有大量民族誌研究,同時也受用於民族誌博物館。比方說目前「人類博物館」有一個「民族學實驗室」,民俗傳統藝術博物館有一座「法朗西民族誌研究室」。


總之,這個時期西歐的民族學依然處於尋覓的階段,尚未適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改變了的情境。可辨識的是從生態學、歷史觀點的重新評估,以及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之社會政治分析概念。第三世界本身已訓練出能批評殖民主義及家長主義的民族學家加強其向度。這些民族學家為被研究的民族和行政者提供更有實用價值的民族學。這是一種經由所有面向,由起源到當前的研究和傳播文化本身,加強其民族自尊的民族學。


民族學中重新取向和重新評價的不確定時期也同樣發生在民族誌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博物館轉變成民族誌博物館,在變成第三世界生活訊息中心的過程。這個轉變表現在下述領域中:

    1.增加了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研究

    2.民族誌博物館往下述方向發展:研究和收藏是經過規劃且有其焦點,且盡可能和其他民族誌博物館和第三世界博物館合作;重新修訂物品的描述和分類;收藏品維護和貯藏的現代化;針對討論中民族的實際生活來做展示,具有社會取向。


古老的博物館展示勢將改變,他們必須把實踐他們的目的。不論這些陳舊的殖民展示能說出什麼,他們已把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民族所獲得的文物公開給西歐和中歐的觀眾,引入對這些民族的同情與關懷。這些地方對先前被他們所殖民的民族更有社會責任、更關心他們的處境。與第三世界博物館共同參與收集的方式,這類合作也可能延伸到進行共同研究、交換資料、器物和人員,甚至對某些特定面向和問題,雙方也能提出其獨有的詮釋和聯合展示。我們可能成為「重新整合之國家中,不同族群團體的歷史學家」。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史上最知名的爵士歌曲 The Most Famous Jazz Songs of All Time(Jazzfuel)


在網路上搜尋好聽又經典的爵士歌時,無意中發現「Jazzfuel」這個網站,資料豐富,可以當作認識爵士樂的好媒介。

25. Honeysuckle Rose – Fats Waller

24. Mack The Knife – Ella Fitzgerald

23. Cantaloupe Island – Herbie Hancock 

22. My Favorite Things – John Coltrane

21. Take Five – Dave Brubeck

20. God Bless The Child – Billie Holiday

19. How High The Moon – Ella Fitzgerald

18. Stella By Starlight – Miles Davis

17. St. Thomas – Sonny Rollins

16. Ain’t Misbehavin – Fats Waller

15. Take The “A” Train – Duke Ellington

14. So What – Miles Davis

13. 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 Dizzy Gillespie

12. Night and Day – Joe Henderson

11. All The Things You Are – Bill Evans

10. Straight, No Chaser – Miles Davis

9.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 Duke Ellington

8. Fly Me to the Moon – Frank Sinatra

7. Autumn Leaves – Cannonball Adderley

6. Georgia On My Mind – Billie Holiday

5. Round Midnight – Thelonious Monk

4. The Girl From Ipanema – Stan Getz

3. Body and Soul – Coleman Hawkins

2. I Got Rhythm – Sarah Vaughan

1. Summertime – Ella Fitzgerald & Louis Armstrong

++++++++++++++++++++++++++++++++

格內相關:

史上最棒的50張爵士專輯(Jazzfuel) The 50 Best Jazz Albums of All Time (Essential Listening Guide)

++++++++++++++++++++++++++++++++

原始出處https://jazzfuel.com/best-jazz-songs/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史上最棒的50張爵士專輯(Jazzfuel) The 50 Best Jazz Albums of All Time (Essential Listening Guide)


昨天一天聽了排名前五的專輯,邊讀書邊聽都蠻喜歡的,有些情緒張力比較強,有些又有如涓涓細流,我想我會繼續聽下去,擴充對爵士樂的認識及獲得新收穫。

50. Ella Fitzgerald: Ella Fitzgerald Sings the Duke Ellington Songbook
49. Jaco Pastorius: Jaco Pastorius
48. Charlie Christian: Solo Flight, The Genius of Charlie Christian
47. Louis Armstrong: Satchmo at Symphony Hall
46. Wes Montgomery: Smokin’ at the Half Note
45. Dizzy Gillespie: Afro
44. McCoy Tyner: The Real McCoy
43. Kurt Rosenwinkel: The Next Step
42. Herbie Hancock: Maiden Voyage
41. Art Tatum: Piano Starts Here
40. Count Basie: The Atomic Mr. Basie
39. John Coltrane & Johnny Hartman
38. Lee Konitz: Motion
37. Ahmad Jamal: At the Pershing: But Not For Me
36. Michael Brecker: Tales From The Hudson
35. Joe Henderson: Inner Urge
34. Charlie Parker: Charlie Parker With Strings
33. Ella Fitzgerald & Louis Armstrong: Ella and Louis
32. Bill Evans: Waltz for Debby
31. Alice Coltrane: Universal Consciousness
30. Horace Silver: Song For My Father
29. Chick Corea: Now He Sings, Now He Sobs
28. Charles Mingus: Changes One & Two
27. Bud Powell: The Amazing Bud Powell, Vol. 1
26. Art Pepper: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25. Frank Sinatra: Sinatra at the Sands
24. Hank Mobley: Soul Station
23. Chet Baker: Chet Baker Sings: It Could Happen To You
22. Herbie Hancock: Head Hunters
21. Sonny Rollins: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20. Lennie Tristano: Line Up
19. Lee Morgan: The Sidewinder
18. Oscar Peterson: Night Train
17. Miles Davis: The Birth of The Cool
16. Cannonball Adderley: Somethin’ Else
15. John Coltrane: Giant Steps
14. Keith Jarrett: The Köln Concert
13. Duke Ellington: Ellington at Newport
12. Eric Dolphy: Out To Lunch
11. Miles Davis: Bitches Brew


10. Thelonious Monk: Genius of Modern Music: Volume 1
9. Stan Getz and Joao Gilberto: Getz/Gilberto
8. Billie Holiday: Lady In Satin
7. Art Blakey and the Jazz Messengers: Moanin’
6. Dave Brubeck: Time Out
5. Sonny Rollins: Saxophone Colossus
4. Ornette Coleman: The Shape of Jazz to Come
3. Charles Mingus: Mingus Ah Um
濃烈與輕柔互見

2. John Coltrane: A Love Supreme
很喜歡音樂中流動的情緒

1. Miles Davis: Kind of Blue
有種均衡協調之美

+++++++++++++++++++++

格內相關:

聽 滾石雜誌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

+++++++++++++++++++++

原始出處:https://jazzfuel.com/best-jazz-albums/

原始作者Matt Fripp | 更新日期20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