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tman, G,著,王嵩山譯〈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出版社。
馬克立歐從1974年便擔任大英博物館人類館民族誌部門的負責人(於1990年卸任),以下為其對話錄:
你認為你在大英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什麼?你面臨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大英博物館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的研究和收藏計畫,人類館在過去的十年間,從波利維亞、祕魯、厄瓜多爾、北美、馬達加斯加、迦納、斯拉維西等世界各地,為博物館增加了23000項收藏品。最初的困難是要說服資深的館員必須進行田野工作,以便達到替博物館做一般性研究和收藏的目的。
人類館際致力於研究和保存?也要對一般的教育有所貢獻;那麼這三者的相對比重如何?一個助理研究員平均要有5年的時間,來組織一個主要的特展,從是一個主要的或2到3個短期的田野工作、出版一種主要的著作;其餘的時間則用來處理民眾和學術上的詢問,以及執行收藏和行政的工作。
你同不同意任何博物館最基本的章程是「了解到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博物館如何將特展定位以便是何其特定的觀眾,展示如何能保證與大眾對話?過去的七年,我們和學校合作的機會已大量的增加。由於和某些團體、學者、社會大眾,經由直接接觸、通信和訪談,我們確實可以獲得很多人們到底想在博物館看到什麼的概念。
人類館展示的範圍,從「美學的」陳列到較「工藝」和「概念」取向的展示。特展必須符合什麼標準?又如何決定經由一個特殊的方式去展是一個獨特收藏?特展必須非常精確,能被某個智力和教育平均水準的觀眾所了解;同時也要能刺激、吸引和輔導同時展出的其他展示;特展不但要有刺激,同時也要有樂趣和娛樂的成份。觀眾被引導和震撼於必須以一個新的途徑去面對材料。
人類學對變遷如何回應?當人類學已逐漸「回家」研究自己的社會,並對它的重要性提出爭辯,而博物館至今猶偏重於「部落」文化和美國考古學。你能指出在這種趨勢之下,博物館政策能有所回應嗎?我們隨著社會變遷有所調整,現在所展示的主題,已經和十年前差異很大。但是我們並沒有在自己的社會從事收集和研究工作,因為這不是作為大英博物館民族誌部門最重要的事務。但我可以預見有一天大英博物館將會設立一個研究現代社會的部門。
人類館是否主動尋求思考土著民族的變遷情況和社會政治自覺,並且通過活動與他們對話?從土著民族在博物館內的社會特展,你是否遇到有關運用博物館資源、修改展示、館際互借標本、博物館收藏品中標本償還等各項問題和要求?我們當然意識到也感覺到土著的要求。幾乎所有我們最近的收藏品,和大部份的早期收藏品,不可能沒有和有關的土著民族密切的接觸。土著民族也曾直接參與我們許多特展;償還是一個複雜而困難的問題,對大英博物館而言,從收藏品中永久的轉讓標本,是非法的;我願強調我們如何與開發中國家密切合作,而且數年來,我們已協助他們訓練許多他們的館員。
如果讓你自由發揮,你最想在人類博物館從是什麼最具價值的計畫?我樂於設立分享特展的系統。其次,想要有更大的資源,以便館員們能出版和從事更多的研究。最後,我想要有更多經費,以便可以引進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到這來工作一段固定的時間。同樣的我們的研究人員能到世界各地的大學或博物館裡去工作。
博物館工作需要具備溝通的技巧,你認為人類學訓練是否足夠適應博物館˙工作?人類學教人們要有開放的胸襟和敏銳的洞察力。但是人類學並不能給予他們尋找那類物品和怎麼做到使視覺敏銳的基本訓練;但如果你是人類學家,與人們訪談,他們可以回答和糾正你的錯誤,所以整個過程一直都是回饋的。
你認為應如何使人類學對博物館世界最有貢獻?人類學的最終目的,提出原創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
在博物館領域中,你所看到諸如特展的方式、延聘館員和引導大眾等問題的結果和趨勢是如何?較明顯的發展是,很大的、花費極其昂貴的特殊巡迴展示的出現。另一個大趨勢是愈來愈多博物館讓民眾參與;如同需要人類學家一樣,我們也會尋找優異的藝評家、考古學家或歷史學,當然還需要設計師和手巧或善於處理雜務的人。
心得:
博物館的工作有展示、教育、收藏、研究等功能。民族誌博物館受人類學門新發展的影響,一般民眾的需求,以及與時俱進的時代趨勢,各方面都必須不斷做出調整與因應。因而主事者和館員也都需要付出相當心力。
++++++++++++++++++++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