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身為研究生的未來思考

(圖片來源:Pixabay)

去年九月以中年之姿重回校園讀碩士,原本是信心滿滿、方向清楚,想盡量吸收文物方面的知識,以便未來能有一番作為,尤其著力點在工作上。但讀了上半學期,接觸了人類學、一點社會學、文物學、歷史學等不同領域,都大異其趣。每個學門都比想像的深邃,深感不是一朝一夕、讀個兩三年碩士就能有所小成就,原本企盼的文物學、文物鑑定更是如此。


這學期又修了視覺藝術導論、博物館學,又是新的範疇。儘管是有興趣的,但對未來的實用性也未可知,抱持著較為悲觀的立場。今天從咖啡館騎車回家,不知不覺又思考碩士這個階段到底是要學些什麼?以什麼為研究方向?要研究什麼東西?如何有問題意識?近來向老師詢問工讀機會,老師也很爽快樂意幫忙,在簽署必要流程文件時,被學姊問到是否已經找老師做指導教授了?我回答沒有,心裡則是愣住了,當A老師的工讀生,難道不能找B老師當指導教授嗎?儘管讀研究所的初心想做的是文物,但上了人類學的課頗新穎開了眼界,博物館也有興趣。這樣一來就不好說了,今天邊騎車,邊樂觀地想:其實出路很多,不該畫地自限。但回到家沉澱一陣後,心理上又有點退縮。


自從上學期期末報告急就章,自覺寫得很差之後,頓時自信大減。下學期重新開始,稍微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提振精神,不管是視覺藝術導論、博物館與地方文化、台灣史專題研究,都有各自的學習要累積,以及期末的報告要努力將所學用力拼搏。但還是有尋找自己的紓壓方法,比如說讀書或寫摘要到一定時間,就轉換心情看劇,看了一個段落後,再繼續讀書寫作業。有時也會跑去睡覺、去逃避,但頻率已比以往好了許多。


對於未來的可能性有好幾個可以去努力,但還沒決定主軸,暫且先且戰且走吧。原本騎車時飛揚興奮的情緒,在深夜的此時已經冷卻沉澱,但還是藉由紀錄今天的思緒,提醒自己未來還是有各種可能性。譬如說一度想放棄研究寺廟書法楹聯,但或許可透過視覺藝術導論學到的西方理論來詮釋,傳統的中國書論也該讀一讀。而且寺廟田調也不該畫地自限,甚至應該到台灣各地的古蹟大廟多走多看。


另外就是練習批判性思考,無論是多讀點書,或是要時時提醒自己。班上有同學腦袋就很活,在課堂上經常能給很好的反饋與回應,基於見多識廣,或是人生經驗的累積。想起過往大學時我也擁有部份這能力,可是現在幾乎喪失要從頭練起。這應該是讀研究所的必備能力,寫報告及論文時也要擁有問題意識,才是個至少及格的研究生。不管如何,認真督促自己是必要的,但也操之不急,我還是比較適合慢慢成長進步;換個角度來看,我還有很多的潛力待開發,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1 則留言:

  1. 老同學,我是孟淵,關於研究生涯,給您一些小小建議:

    1.學以致用:回想返校的初衷,挑選與未來工作最相關領域進修。
    2.聚焦:從上述領域選出最想研究的主題,與敎授、學長姐討論,找出論文方向。
    3.實踐:聚精會神專注在研究主題,排除一切不相干外務,實踐返校初衷。

    以上,是我的小小建議,供您參考。

    孟淵 2022.03.27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