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號開學,14號正式要上課,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多半源自於大學學長讀過碩班現正讀博班學長的提點以及獨立書店邊譜老闆的過來人經驗談),研究所課業有非常繁重,尤其是選修多門會搞死自己的「恐嚇」之下,原本想盡量修修滿為止的野望,暫且被澆熄了。不過選課時還是把碩一的課都先選滿,無論是文物組或是社會創新組的課,等聽過一兩輪後,9/22-23還可最後退選。
今天上的課是【田野調查與實務】由兩位老師陳玉苹與王志宇老師上課,陳老師會以人類學的角度先上前半學期的課,王志宇老師會以歷史學的角度來上後半課程。所以今天先碰到面的是陳玉苹老師,老師是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畢業,主要專業領域在:社會文化人類學、經濟人類學、物質文化研究、殖民研究、台灣與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曾在卑南族知本部落和太平洋群島的帛琉進行人類學田野調查,對於人類如何在不同的處境中發展出生存智慧感到好奇,因此關注的議題為經濟、物質文化、歷史、全球化對地方的影響等。」(截自來自網站「芭樂人類學」的介紹)
而搜尋老師資料時,剛好看到她在《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網站(部落格?)發表的文章〈「在這裡團結起來」:光電爭議中的卡大地布部落〉裡面提到
「實際上,部落內部成員對於部落的發展有不同的願景,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因為時間的壓力,必須被迫在很短的時間內針對縣政府與廠商所給予的未來(有限而單一的)藍圖進行投票,而並沒有充分執行諮商同意辦法中的「諮商」的部分。因此部落內部不同的意見很快的在過程中被對立化,彼此雖然都有努力表達意見,但因為立場對立化之後,很多中間的可能性無法被談開,形成越演越烈的衝突。如同歐蜜牧師所言,「在沒有恢復積極性治理土地權利之前,原住民族基本法賦予原住民族土地一個消極性但是作用強大的防衛武器,就是所謂的諮商同意權,如果能有效運用,未嘗不是守護土地的重要法律工具,然而,在在中央、地方政府及開發利益者聯手的狀況下,此項法定權利仍處於被各目的事業行政架空的狀態。」(歐蜜.偉浪2018:73)。而在知本的案例中,因為倉促的操作與粗糙的投票設計,導致原本部落內部的五五波的意見整個對立陷入僵局。」這些衝突與不理解讓我想到前一陣子讀的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哲思《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這對心理治療的觀點》,書中也有提到團體與團體之間面對衝突、誤解,要如何來溝通化解。他所提到結論的主要是在第17章「溝通失敗的處理--個人之間,團體之間」,頁391提到:
「...以我們目前所有的知識與經驗而言,是有辦法避免的。我所提議的解決方法是,創造出一種情境,在其中讓各方的人都能以他方的觀點來瞭解該方的人。在實際進行時,可設一個催化者,這個人願意以同理心去了解兩方觀點,而他就以這輔導者的腳色來引導雙方的人進一步相互瞭解。
這個程序有幾個重要的特點。程序可以由一方人發起而不必看另一方人是否已有準備;也可以由中立的第三方來發起--假如他能得到其中一方些微的合作,要起頭就更容易了。
這個解決程序可以處理的是不誠懇的態度、防衛性的誇張、欺騙、『虛偽的表面』等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失敗的溝通所共有的特徵。當雙方的人都發現,此程序中唯一的目的是要瞭解,而不是要判決時,他們會以驚人的速度撤除防衛性的扭曲觀點。
這個解決之道可以穩定而迅速地引導參與溝通的人發現真相何在,也對各種溝通障礙作出合理而客觀的衡量。若有一方開始撤除一些防衛性的話,另一方面也會跟著撤掉更多的防衛性,因此他們會更挨近真相。」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可能的解法,不過應該這兩方人士都不曉得這類的溝通法,所以卡關、衝突不斷。
剛開始老師帶領我們先自我介紹,輪到我時,還因為有些技術問題,造成回音很大,沒說到什麼話就請老師先跳下一位,有點尷尬。老師大致上講了這門課要學什麼東西,接著就帶領我們看每周的要讀書、報告、提問的進度,並且一本本介紹要讀的書目,這就花去大部分的時間,一開始是入門,讀得書比較簡單,後面難度就越來越高,看了確實令人有些卻步。有年紀較長且事務繁忙的同學就跟老師反映怕會跟不上進度,老師也說會再調整,畢竟還是有彈性的,有種小確幸的感覺。也提到幾本經典的教科書,如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五章〉,類似於101教戰守則。Fetterman, David〈走出資料森林:分析〉,《民族誌學》;這次上課鐘,也接觸到好幾個不懂的單詞,如Seminar(這意味著參與課堂的學生必須閱讀每週的讀物,並透過課堂的討論來發展你自身閱讀指定讀物後的想法。每堂課由兩位同學負責進行報告,由一位同學進行提問。)的上課方式,還有「全貌觀」、「文化視盲」...等。
老師每周的課程表都講解了完後,就進入「研究生的閱讀書寫:」每次上課如何對上課內容的閱讀做摘要和Critical essay、以及提問的部分。摘要Reading notes要包含:
「o每一篇文文章的主要論點
o簡短的針對這個論點的評論。
o任何你覺得有趣的、挑戰你既有想法,或者有困惑的論述。
o其他你對此議題的補充知識。
o在結論時討論這些文章的立場如何衝突對立或如何相關,以及這些文章如何回應此週主題。」
Critical essay要包含:
「寫2-3頁的批判式短文(critical essay)。批判式的短文不是單純的讀物摘要,而是帶有你自己的問題意識、研究興趣為引導的學術短文。透過問題意識與研究興趣的引導,從你的視角來重新組合(framing)這些讀物中的理論或個案,討論讀物中呈現的議題,並加上自己的看法來推進這個爭論。」
Guilding Question:
「研究應該由你對於這個議題的研究興趣來引導,藉以組織以下的想法:你對文本的理解,其他研究者的意見,你的研究的概念對象。透過這個方式來發展你的問題(所以這就不是一兩句可以表達的問題,而是需要說明你的理解、材料以支撐你的問題),並與報告同學對話。」
接著更整體而言來解說「學術寫作的要求」:
「書寫就是思考,寫一個研究短文一定是批判性思考,而不是材料的堆砌。同時這也是發展你個人想法的機會。書寫的過程會強迫我們去清楚的發展這些概念,把一些片段的想法組織起來,以及發覺自己還不知道怎麼述說或表達的想法,並將這些透過書寫整理與整合在文字中。你需要自我檢視:我真的這麼想嗎?這是最適切地表達我的想法的方式嗎?這些不同的觀點之間我是不是用邏輯性的方式將之串連起來?這些觀點的串接是否有帶出我想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老師請同學認領閱讀摘要和提問,我自告奮勇的選了絕版書Keesing基辛的《文化人類學》第一章〈人類學研究法〉,上完課後就到拍賣網買了一本。
聽完三小時的課,儘管中間每隔一小時就休息十分鐘,感覺還是有種虛脫無力感,可能是睡眠不足,也可能是課程有一定難度。不過聽完後,對人類學更有興趣了。也所幸下周遇到中秋連假,準備時間還有兩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