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4日 星期二

3.13金山礁港賞鳥

往金山的途中,在小油坑遇到大霧和強風吹得機車左右搖晃,你不得不壓低身子降慢速度,小心翼翼地通過以免翻車在山道上。雨水打得安全帽面罩一片模糊內部也起霧,只好將面罩揭起,直接以臉面對惡劣的天氣:十度以下的寒流加大霧加大雨。雨水刺痛著臉還有眼睛,這時想起b跟你說:配隱形眼鏡比較不怕下雨。無稽之談!直接接觸更是難受;你領受寒流、大雨還有陽明山的霧這些大自然的「恩賜」,頓時有股舒坦自在的感覺。你突然了解到這種近乎體力透支的疲累、遊走於危險邊緣的處境,才是你每逢放假騎車浪遊所追尋的,而不是表面的遠程賞鳥之行。難怪台北近郊,如華江橋下的簡易賞雁行程並沒有靈魂被「釋放」的感覺。

到了金山,憑著簡易地圖的你果然又迷了路,原本要去中正公園賞鳥的你,陰錯陽差跑到礁港,但海邊也不失為一個替代地點,加上飛過一隻紅褐色鳥,就在漁港旁徘徊尋找她的身影。下了車後,雖然找不到紅褐鳥,卻在港邊發現一隻水鳥,與你一樣,在惡寒的雨天在港邊逗留。拿起望遠鏡,鏡面的水珠模糊你的視線,所幸她也不急著走,但你也只能勉強覺得是「灰瓣足鷸」。因為氣候、還因為你屢次抱怨的器材,加上不高明的辨識功力。更大的驚奇在後,有隻全身黑色的「鵟」或是「黑鳶」在港口盤旋,雖然停留一段時間,但你還抓不住辨識重點,沒辦法確定到底是哪種?更遑論之後出現在防波堤附近,不知是唐白鷺、中白鷺、還是岩鷺的「鷺」。你向來對於鷲鷹科和鷺科的辨識能力低,這次再度得到驗證。

然而賞鳥是不是一定要知道是何種鳥?觀察他的飛行姿態、一舉一動、認識他的全部,體會另一種生物的生存哲學,似乎更接近「賞鳥」的內涵和意義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