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閱讀」由小小書評習作班引發的一些想法

小小書房開了一門書評習作班,沙貓貓提到開課的動機:「由於部落格的使用幾乎已經到了一種如火如荼的境地,加上許多出版社紛紛以試讀本希望吸引讀者的目光,藉由他們的書寫......每一個人幾乎都會描述書中的情節、感受、推薦理由,每一篇書評幾乎循著這相似的軌道進行,書寫,看不見異質處;觀點,也經常成為一種背書與推薦。簡單的來說,這些書評,幾乎不存在「風格」這件事」
 
這陣子我也常思考這些問題,長久在部落格上的書寫「讀後感」這件事(或是人稱的書評),常常流於枯燥、一成不變的模式,結構是:1.故事大綱,2.分析,3.感想。偶爾靈光一閃,但多數還是機械化的動作。此外,我也漸漸不參加試讀的活動,一方面要給出版社一個「交代」(總不能拿了人家的書,又說書爛),一方面也會有限期讀完寫完的壓力。遇到壞書時,只好不提好壞,提些書中有趣的細節,但其實不提「壞處」,也算是一種背書與推薦。很想去聽聽看小小這門課到底會教些什麼,挽救我遲滯不前的寫作,無奈時間衝突。

話說回來,一篇好的書評,能讓讀者開拓視野,讓你明瞭這本書不是宇宙中唯一閃耀的星星,在群星環繞下,它的光芒可能顯得微弱渺小。也可能看到書中高明幽微的安排 ,它是星座中光芒四射的主星。這類優秀書評在波赫士、卡爾維諾的書評,昆德拉的《簾幕》、張大春的《小說稗類》中俯拾即是,詹宏志、吳念真 也散見一些文章。甚至,書評比原書更迷人,更讓人享受閱讀過程。
 
然而,也有些專業書評寫作者,台灣可能屬唐諾、南方朔的曝光率最高。唐諾的文章常會根據書中某個主題延伸,展開漫長幾乎是無邊際的跑馬,切中主題時,令人讚嘆他的眼光和見解,但有時扯遠了,就令人感到不耐;南方朔有個封號是「民間學者」,隱隱然自詡為大師,人文社科書常找他寫推薦序,張大春也曾幽他一默。不過他寫的東西常會出錯,不管是大者對學科的認識、專有名詞的解釋,比如說這篇對他的批評「大師」的精神分析觀點。又或是小者如資料的搜集考證,寫菲利浦羅斯推薦序時,以為木馬是第一次引進,其實2000年新雨早就翻譯《我是乳房》。當專業書評家的文章充斥,但是錯誤百出時,會讓人憂心因為錯誤的引介而減損原書的價值。
 
當如今因為部落格文化大興,書評充斥的時代,我喜歡看到部落格暢所欲言的放肆,帶有個人經驗直說好壞。至於印在書籍前的推薦序,則需要完整正確的背景知識,又或是能引發讀者共鳴,帶動閱讀的樂趣。
+++++++++++++
他山之石:

8 則留言:

  1. 這篇寫得真好,收在網摘囉~

    回覆刪除
  2. :)
    想不到「試讀本現象」頗有ㄧ些共鳴耶,開心 ^^

    你文中有個地方,張大春的《簾幕》?
    是否要寫《小說稗類》?

    回覆刪除
  3. 沙貓貓:
    恩恩,沒注意到XD

    回覆刪除
  4. 很喜歡你這篇的分享
    讓我開始好好想想如何寫出屬於我自己的閱讀心得

    回覆刪除
  5. 看完這篇讓我突然懷疑:我的文字有風格了嗎?(能回答此問題嗎?)

    不過最近想慢慢走導讀或解說派的書評(應該可以看出努力的痕跡,雖然在最近的ㄧ篇影評比較有出來)。

    至於小小的這段文字:"甚至原本個人部落格用來寫爽的,也因為要交差,而不自覺地自行「砍手砍腳」。"更是讓我點頭,沒錯沒錯,就是這種感覺。

    我自己以前發表的試讀心得內也有提到部份人也都是很公式地打書評,之後交差就好。部分不怎麼好看的,也全都用心得一律帶過。每本書都很好看,都很有意義。沒什麼辨別度可言。(雖然有部份試讀者本身是抱著我本來就只是要寫這本書給我的東西的信念,不太好批判)
    結果打著打著現在自己也不試讀了。(汗)

    回覆刪除
  6. 玥璘:
    看得出來你的書評文字在轉變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