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日 星期四

「閱讀」讀 彼得克拉馬《如果梵谷不憂鬱》:正視憂鬱症

 
《如果梵谷不憂鬱》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Against Depression,直翻的話就是「對抗憂鬱症」。譯名取了個引人入勝的名字,雖然有點扭曲原意,然而書中也提到相關議題。但是這本書畢竟還是一本探討憂鬱症的書,如果期待這是本探討藝術、人文議題的人,恐怕會有些失望。

這本書分為三大部份,「世人對憂鬱症的觀感」、「憂鬱症的真相」、「未來的發展」。「世人對憂鬱症的觀感」主要探討大眾視憂鬱症為現代人普遍的症狀,甚至認為它有些價值,將憂鬱症當作創作力的來源,如「若未曾經經歷失落,必然比現在更膚淺、更不成熟而無法認識自我」「憂鬱症代表現代性的深度」...等。不認為它是個真正的疾病。彼得克拉馬醫生解釋因為社會文化的價值觀的偏見影響,導致今日觀點偏差。而憂鬱症患者在痊癒後,往往形容之前是無法敘述的痛苦,完全不想沈浸其中。
第二部分,彼得克拉馬醫生介紹最新的醫學發現。統計學家將疾病的傷害加以量化,以疾病的負擔程度為判準,結果是:憂鬱症是人類已知最具破壞性的疾病。憂鬱正式先天和後天因素交相影響,5-HTT基因的短基因和憂鬱症相關。「憂鬱症會破畫身體許多功能,血小板失去控制提高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憂鬱症患者常有腦內海馬迴縮小,抗憂鬱藥物則有抑制壓力賀爾蒙作用,增加神經生長因子,刺激海馬迴生長等作用。簡而言之,憂鬱症會造成腦部損害。
第三部分又回到「如果梵谷不憂鬱」這問題上,好讀博學的彼得克拉馬醫生先是分辨的抑鬱和憂鬱症的分別,接著探討起藝術和憂鬱症的關連性,他的結論是「沒有憂鬱症,世上必然有更多的藝術,更多可貴的作品。」

這本書很詳細將憂鬱症的病理、起源、研究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關連做了一次詳盡的展演,透過生動的敘述、有條理的安排,對於認識憂鬱症來說,參考性可讀性相當高。我也非常意外於這本醫學書會這麼「好看」。
 
++++++++++++
他山之石:
++++++++++++
格內相關閱讀:
++++++++++++
書名:如果梵谷不憂鬱(Against Depression)
作者:彼得克拉馬(Peter D. Kramer)
譯者:張美惠
出版:2006,台灣:張老師
ISBN:9576936659


2 則留言:

  1. 李章洙习惯性拿了杯热茶,靠在替补席上:现在正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向目标一步步靠近。今天拿下比赛,全靠球员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应该是我们主力阵容在联赛中变化最多的一场比赛,一开始在进攻与防守衔接上出了问题,还好及时纠正了,达到了效果。

    回覆刪除
  2. 易边再战,泰达继续对对手施压,第48分钟,于大宝右路挑传,陈涛跟上传中被乔尼解围。第49分钟,杰西在反击中摆脱后直接打门偏出边线。第51分钟,比拉什科底线附近抢断后传中,陈涛飞身抢射偏出很多。第53分钟,杰西依靠速度在左肋形成突破,佐利奇铲球疑似带倒了杰西,赵亮示意比赛继续。随后朱炯用92年小将杨家威替下杰西,第58分钟,宋钟国开出右侧角球,曹阳禁区内头球攻门偏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