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樂本色This is Pop:
集數主題分為:
1.大人小孩雙拍檔效應
2.自動調諧
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4.當鄉村樂成為流行樂
5.英式搖滾萬歲!
6.音樂節崛起
7.一首歌能做什麼?
8.從四首歌看布里爾大廈
第一集,大人小孩雙拍檔效應:
讓我重新認識了大人小孩雙拍檔(Boyz II Men),沒留意過他們的和聲勢如此完美美妙,也影響了後面的偶像男團的編制與和聲,如新好男孩......等,不過後起之秀的和聲還是弱於前輩,但顏值則是特別出眾。
第二集,自動調諧(Autotune):
最初最知名全部使用Autotune的歌曲是雪兒的1998年的金曲《Beliver》,不僅暢銷也造成轟動,而嘻哈歌手提潘(T-Pain)大量使用,則是讓他惡名纏身。但其實自從音樂人發現這套軟體後,也席捲音樂圈,只要俊男美女,不必在乎到底會不會唱,都可靠此軟體修正音準,而且許多知名歌手也默默地在使用,有人隱晦默默,也有人開陳佈公。
第三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則描繪近幾十年來,瑞典出了層出不窮的鬼才音樂人、製作人,昔日連美國大牌歌手也會飛到瑞典錄音製作,而近來則是傳統延續,人才更不斷輸出,不過是瑞典製作人到美國深根,就近製作。
第四集,當鄉村樂成為流行樂:
鄉村音樂確實在美國佔有一席之地,我的理解停在約翰丹佛John Denver、威爾尼爾森Willie Nelson,而當今的流行小天后泰勒史威夫特Talor Swift早期也是唱鄉村樂起家的。不過這集探討的歌手我不並不太熟悉,也算是增長知識,重新認識鄉村音樂。
第五集,英式搖滾萬歲!:
描繪90年代英式搖滾,大小樂團都頗受歡迎,最厲害影響最廣泛的堪稱布勒樂團和綠洲樂團,像是他們的代表性金曲,Song 2,Wonderwall,仍然歷久不衰,常有店家或是各式場合撥放著,至今聽來還是超越時代的好聽。而且這集也記錄當時在英國,布勒代表的是中產階級,綠洲代表的是藍領工人,也曾在同一時間發表單曲,一較高下,當時是布勒略勝一籌,現在回頭看當時的競爭,感覺有點幼稚,不過當時還是年輕人的他們血氣方剛,互相較勁意味濃厚,也是無可厚非。
第六集,音樂節崛起:
則描繪音樂節的濫觴,也介紹昔日有些有著不同特色的音樂節,或是稱為音樂祭,也採訪主辦人或是當時參與的人,介紹音樂節是怎麼草創,怎麼成長的過程,讓人一窺幕後製作要克服的難關種種。也讓我想起看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帶給我的微微悸動,因為過去我也會追音樂祭追得有點兇,像是北部的巨獸搖滾,台中的搖滾台中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