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難得有空參加「微讀詩」社團的活動,從書架中抽出二十幾歲買的詩集,恰好翻到用金屬書籤夾著的內頁,瀏覽之下,依舊十分有感覺,那時的心境和這首詩很像,但如今更多的是緬懷,便決定與大家分享這首詩:
路寒袖,〈遠方〉
七月之后
我們就都是流落的書生了
只是你在南,我在北方
候鳥每一掠過
總以為你又帶來了進學的訊息
想必是那次坐立江畔
焚稿祭酒的傷寒未了
拖累至今,每每
臥病為我思念
至於我
似乎枯瘦,又如倔強
這一襲黑衫,我是不打算脫了
而此地並沒有清淨的水源可以游沐
在墓園散步
倒是常常
帶來的那面寒窗
我就將它安置在南方
風多少會熟稔些
詩更是寫少了
只在深夜用你贈予的筆墨
字字,刻苦地抄寫那卷沉積行囊
從未集結的舊稿
Heng分享的詩讓我聯想到躁鬱症的發病症狀
吳岱穎,〈維根斯坦的最後漫步 〉
這是最後一日了
語言仍然困擾你嗎?
在雪松環繞之地
它只是鼻端的一抹水霧
隱現於你開闔的唇間
.
意義漫漶的時刻
世界剩下模糊的母音
「語言是我們唯一的居所」
他們無恥地說出這殘破的語句
你迷失了回家的道路
.
什麼是煙火?什麼是燈窗?
顏色在文字裡淡去
聲響復歸沉寂
那給予我們名字的
已然蒙塵於時間的灰燼
.
誰焚棄了我的地圖
教我在夢中清醒,在日光下沉睡?
誰以夜歌指示方向
教我浪遊如失家之人
再也無法重新進入生活?
.
但這裡已是終點
前行無路,我亦無法再跟隨
你。碑誌只能記載昨天
事象因篩落而破碎
又上升為繁星,這是知識
.
如果我選擇以長眠的姿勢仰望
便能不再困擾於俗說和詭辯了嗎?
何以我又在孩童的稚言中看見
萬物的根系——它瘤節繁多
鬚索細密而險惡,引誘我
.
誤讀你:一棵智慧之樹
種植在語林的熱帶。此地多疫
我彷彿能聽見果實墜地腐爛的聲音
而虛無在虛無中生長繁衍
吞噬我對真理的想望
.
這是最後一日了
大雪掩沒曾經的足跡
在你沉沉睡下之地我亦覺睏倦
且渾然無法記起
我們曾經同行
玉涵分享瑞蒙卡佛的〈No Need〉,描繪短暫卻必須結束的愛情,讓我聯想到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僅僅用這短短的詩句就能凝鍊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觸:
Claire分享的詩最後一句真是超級浪漫。
任明信,《不再》
「隕落之前
不記得雪
只感覺虛無的手
安靜撫摸黑夜的長髮
懂事之後
不再學別人過
幸福快樂的生活
當雲靠近
就讓它下雨
不再想著為誰
大放光明
有人願意一起走
就點支蠟燭
小小的
在手心
用餘生不讓他熄」
好久沒有參與了,但以詩會友的經驗仍是非常愉快,希望未來能盡量擠出時間,無論是讀詩、讀劇或是讀書會。
++++++++++++++++++
格內相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