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電影」看 肯洛區Ken Loach《吹動大麥的風》:豪情本色的小人物版

戴米恩眼見愛爾蘭同胞受英國軍隊欺凌、奪去生命,原本當醫生的夢想有了轉變,他加入哥哥泰迪為首的游擊隊,與英國軍隊作戰。歷經同伴背叛、朋友死去的等慘痛代價,激烈的以暴制暴的手段,終於換來英國的終戰協定。愛爾蘭獨立,但北愛爾蘭依然被英國統治,組織對於戰與和出現不同聲音,內部展開戰鬥。戴米恩和泰迪站在對立的兩邊,手足相殘無可避免......

同樣是講1920年代愛爾蘭從英國獨立前後的歷史,《豪情本色》偏重大歷史、大人物、麥可柯林斯主和的觀點,《吹動大麥的風》則是小歷史、小人物、戴米恩的觀點為主。恰成一種映照關係,戴米恩跟柯林斯的處境類似,有著同樣的無可奈何,因為信念觀點、對國家何者為好何者為壞的觀點對立,必須與昔日的好朋友親兄弟互相殘殺。由主角的立場出發,《豪情本色》突顯主和派爭取得來不易的理由,將主戰派描繪成好煽動的權謀人士;《吹動大麥的風》著眼於正義無法伸張,犧牲北愛根本不算獨立,將主戰派描繪成昧於事實、沉迷權位的小人嘴臉。愛爾蘭曲折血淚交織的歷史,不斷提供電影發揮的題材,而且不少好電影脫胎於此。

隨著戴米恩一生的劇烈變化,觀影時的心情也受波動。有幕要殺掉叛徒,叛徒也只是個他從小看大的17歲男孩,看著戴米恩的哽咽、猶豫、不忍,以及執行完畢後雙手亂揮慌亂走下山坡,看得很難過,但一方面又覺得「席尼墨菲」演得真好,情緒突然打岔回到理智面;有時看好演員、知名演員演戲,總會有這種困擾,這位演員你已經熟悉到,在螢幕上稍稍瞥過眼出現0.1秒就能認出來,甚至就是衝著演員來看電影。你無法避免知道他在「演戲」,少數時候會融入劇中,但多半你都認知到。此時已經無關乎演技,換作是艾爾帕西諾的電影,一樣會有這種問題發生。除非是超級驚人的演出,比如說《女人香》裡的艾爾帕西諾,《計程車司機》裡的勞勃狄尼洛,出現在螢幕前的靈魂就等於那個角色,才能全然忘卻。一般而言,只有素人演員、遠方國度的不知名演員、第一次見到的演員演的好戲(就像是戲中的老媽媽),才能完全沉浸投入在電影中,不然常常「覺察」到正在看「演員」,干擾觀影情緒、電影情境。我這個問題目前無解。
+++++++++++++++
他山之石:

+++++++++++++++
格內相關閱讀:
+++++++++++++++
片名: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導演:肯洛區Ken Loach
編劇:保羅拉瑞提
演員:席尼墨菲 Cillian Murphy、Pádraic Delaney
得獎紀錄:本片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全美票房: 183萬美元、北市票房:111萬台幣
英國上映日期:2006/06/23、美國:2007/03/14 (限定地區)、台灣:2006/12/08

2 則留言:

  1. 這電影我有看過,
    很令人難過的結局.......

    其實水筆仔的blog我都有在看,
    不過太富文學氣息了~
    很多時候我都插不上嘴 XD

    回覆刪除
  2. 白博士:
    hihi好久不見,
    你的部落格我也持續在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