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傅山行草風格-以《行草五言古詩卷》為例
水筆仔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首先是因為在學習書法的歷程,臨摹傅山的行草書《行草五言古詩卷》時,我的書法老師稍加提點其行草書的特色,常有連綿不絕地像畫圈圈般的圓轉筆法。引發我的好奇心,想更了解傅山這位大書法家其人其事,以及更加深入了解他行草書法的特色與內涵。而質量皆精的字帖選集,學書法者都想擁有一套的日本二玄社「中國法書選」,從中國書法史上精選共六十本,傅山則是獨立出來在第55冊,1/60,足以顯示他的份量。而翻開書頁,第一帖就是本文要探討的《行草五言古詩卷》,也可見得這副手卷作品是其精品。明末清初的時人,也給予高度評價,震鈞所輯的之《國朝書人輯略》和馬宗霍之《書林藻鑑》,記錄了對傅山的評論:(1)山書為國朝第一(趙秋谷)。(2)傅山書法晉魏,正行草大小皆佳,曾見其卷幅冊頁,絕無裘氈氣(楊賓《大瓢偶筆》)[1],基於這種種原因,所以便以傅山為題,作為期末的報告。
二、研究回顧
白謙慎在《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一書用宏觀的角度開頭介紹整個大時代的藝術風格與學術風貌,然後再提及傅山在其中的角色與地位,接著論及他各體書法的成就篆、隸、楷,行、草放在最後面。[2]黃一鳴則以「方折」和「圓弧」區分王鐸與傅山的書法風格,並有使用兩人臨同一帖的作品,以及各自的創作,作相互的比較。[3]
三、傅山生平
傅山(1607-1684),本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號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山西陽曲人[4],是活躍於晚明清初的書法家、畫家、學者、及醫生等。
學者白謙慎提到:
傅山的一生可以由明清鼎革的1644年劃分為兩個時期……晚明在鼓吹探索內在真實自我的心學鼓勵,以及鋒芒畢露的城市文化的刺激下,晚明的書法家努力在藝術上追求「奇」的特質……1644年明朝傾覆並沒有令晚明的藝術實踐和風格戛然終止,文化的遺響持續了一段時間……朝代的覆沒的悲劇使許多遺民文化領袖開始思考明代滅亡的原因,他們將注意力轉向經史的研究。[5]
傅山是明末清初書法家中的佼佼者,行草尤富盛名。另外在學術上,他則治諸子之學,在山西學術圈中,是領袖級的人物之一,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知名人物。
傅山出身於書香世家,祖輩以上幾乎都有當官的經驗,唯有他父親在家鄉教書。進入清朝之後,生活較為困頓,有時也需靠好友接濟。
白慎謙也提到:
傅山當改朝換代使他的經濟陷入窘境時,他不得不靠鬻書贈字來換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與幫助。傅山曾說:「因無貸之難,遂令老夫役人之役。凡人來,不忠厚者多。」他還說自己時常被「俗物」所逼,當場揮毫。[6]
為了生活也得賣字求生。都在在顯示出他的生活並不寬裕。
四、傅山的書法觀
傅山曾在為文中提到年輕時醉心於趙孟頫的書法,年長尤其是經歷明亡後卻意識到趙孟頫的道德問題(身為宋室,卻在宋亡後服侍元朝),遂鄙惡之。相對地的大力推崇顏真卿的書法(人品來說,顏真卿安史之亂時以身殉國)。人品的高下決定書品的高下。跟藝術心理學有略通之處,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書中的從圓圈逐漸添加筆畫,讓人產生從麵包到貓的不同想像結果[7]。而傅山則因人品而惡其字,則是有種反推的對比。但最後回到因為討厭作品的風格而刻意避免,或是因為喜歡而加力學習臨書,因為字的形象而引起好惡應該也跟藝術心理學有相通之處。
另外他也提出自己書法理論:「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並且身體力行,也造就其書法的獨特風貌。
五、傅山的書法滋養
在傅山早期的冊頁中,以這本《贈陳謐草書詩冊》冊頁最為精彩,牽絲、映帶、提按、轉折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沒有含渾之處。論其風格,只能概言是源自於二王以及元明的秀美風格,很難卻只受到哪一家的影響。但傅山少年習書時,曾受趙孟頫的影響,此書法也有趙孟頫的秀美,但趙書在運筆結字華貴矜持,傅山此作卻瀟灑飄逸。傅山的行草書在1650年代開始變化,顏真卿和米芾的書法影響加重。[8]在1657年的《贈魏一鼈行草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與米芾的書風影響。
圖五取自《贈魏一鼈行草書》,見附圖a,「敢」之異體字和附圖b「講學」的顏體的基調十分明顯,米芾的影響則在於較為細瘦、用筆跳盪、生動的筆劃中,如附圖c的「道人」和附圖d的「荒」字。[9]
六、《行草五言古詩卷》作品特色與賞 析
圖二這是手卷的一開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採用中鋒運筆(中鋒是一種運筆方式。寫毛筆字時,不論如何運轉,筆鋒均保持在筆畫的中間。也稱為「正鋒」[10]),略輔以側鋒(書法上指運筆時筆心不在筆畫中央,筆鋒偏側,稱為「側鋒」。[11]),字顯得特別挺拔,尤其是最後兩行特別明顯。
圖三則顯示了他的行草一特色圓轉連綿,有如畫圈圈般的筆法,可在倒數第二行前兩字「即事」見識到,而且這種寫法也須力守中鋒,不然字會塌掉;另外也可看到他對拉長豎畫的不同變化,第二行第二個字「所」,先粗中細後粗在收筆,在中段及後半段都有因書寫的速度快而產生枯筆。最後一行第一字「聊」用得又是不同處理方法,也是有粗細粗
的變化,更加上了先左後右擺盪。
而行氣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幅作品多取筆直的中軸線,並且透過字與字間的映帶關係或是如圖九最後一行倒數第四個字開始「惟恐不」的連字筆法,更加強了連貫的行氣效果。而他的書法觀四毋四不的中的「寧醜毋媚」也可從中間行第三字的「郵」,實在稱不上好看,但是卻十分有個人特色與個性。而且這卷作品中有些近乎疊字,有字與字之間重疊也是其特色,如圖九第三行「郵」、「札」相疊與最後一行第二字「辨」、「唯」相疊。
另外,他的書法觀四毋四不中的「寧直率毋安排」也可從圖十中看出,整頁寫得相當瀟灑率性,而第一個「鄙」字更是難以辨認如何書寫出他的筆劃順序,在整幅作品中也不止這個地方才有。
小結
傅山儘管有受到傳統的影響以及晚明世代的影響,但憑著自己創發獨特的書法創作觀「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以及書法政治觀,加上自我的努力實踐,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成為了明末清初的一大書法家,真、草、篆、隸、行各體皆精,尤以行草最負盛名,而且具有獨特面貌,在書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次選擇分析的《行草五言古詩卷》則是他行草中的代表作,仔細分析後有得到一些新的體悟。
參考文獻
1.白謙慎(2005),《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北:石頭出版社
2.白謙慎(1998),〈十七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山西的學術圈對傅山學術與書法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5期(1998)
3.周世聞編著(2016),《傅山書法經典鑑賞》,四川:四川美術出版社
4.黃一鳴(2004),〈從「方折」、「圓弧」談王鐸與傅山,《造型藝術學刊》,2004.12。
5.E.H.貢布里希(2002),《藝術與錯覺-圖像再現的心理學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6.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la=0&powerMode=0)
7.傅山-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2%85%E5%B1%B1)
8.傅山《五言古詩卷》手卷,被列為中華行草經典(https://read01.com/3GenLAQ.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