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松浦彌太郎《嶄新的理所當然》:獨門提點

嶄新的理所當然
《嶄新的理所當然》這本書除了正常的序之外,打開書本的第一頁,黏著一個小信封,裡面裝有給''台灣讀者的一封信'',一張中文、一張日文,儘管是印刷的,但這種手感懷舊風的設計巧思。喜歡手寫信的人都會會心一笑吧。




前言提到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儘管樸實簡單,但我希望經常能有新意。
新意就是朝氣蓬勃的天真,閃閃發亮的鮮度,溫情和柔軟度。
工作與生活是一種與社回接軌的行為,使我們可以因分享得到莫大的幸福。

那麼我們到底要與家人、其他人和社會分享什麼呢?

為此我經常思考,去揣想。

我想那即是對未來的好奇心與疑問,去想像「在不遠的未來會出現的新事物……」
……

在每天和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不斷思考,揣想,去嘗試。用心重新評量此時此刻出現在眼前的「理所當然」,以便去發現全新的「理所當然」''……頁4~頁6。

裡面有幾段特別喜歡的:
''心中的桌子''談到自己必須保有獨處冷靜思考的小桌子心靈空間,但在社會生活,也要有張大桌子可以與別人討論分享:
''我有張尺寸恰恰好的小桌子。

那張桌子就在我心中。

那張桌子還附了一張沒有裝飾但坐起來很舒服的椅子。

只要面對著那張桌子,我就能集中心神,一個人思考。
為了全心全意進行思考這件事,我在心中準備了「專屬於自己的空間」。對我而言,那就是擺在心中的小桌。

不過最近我心裡的家具增加了。我試著擺了一張可以讓其他人坐下的大餐桌,因為現在的我在學習如何與人共事,學習如何與人共度人生。所以我拿定主意要準備一個地方,以便隨時都能與人面對面坐下。''……頁14~16。



篇最後還會留有習題讓讀者演練、思考,像是這篇是:
@為了與他人從容相對,去排出可以獨處的時間吧。
@你在心中準備了自己的「空間」嗎?



''朋友這面鏡子''寫出重要朋友的練習,確實會讓人遲疑並且檢視自己與朋友的關係,進而反觀自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旅途中突然想到一件事,於是我拿出一張紙
……

我在那張紙上一一寫下朋友的名字。因為對我而言,朋友最重要。家人當然也很重要,可是他們有部分已經和自己成為一體,無法像朋友那樣從外側觀望。

但拿出紙筆之後,很意外的,我居然遲疑了。

「第一個要寫誰呢」

我第一個就遇到問題,心裡很猶豫
……

有些人明明和自己很親近,但你就是不會想到他的名字

有些人則是在旅途中結識的,真正來往不過一個月左右,但我毫不猶豫認定「這人是朋友」,把對方寫進朋友名單。

有些人你雖然很喜歡,但又覺得「把他寫進朋友名單,似乎不太對」。

還有些人雖然經常見面,但你不覺得他們是朋友;但有些人十年來的互動只有寄賀年卡,但你立刻就寫下對方的名字。

價值觀、共同點、認識的時間,曾一起做過多少事。

或許朋友關係是無法靠這些標準來判定的。
……''……頁19~21。







''選擇辛苦的道路''與詩人Robert Frost的''The Road Not Taken''一詩也有暗合之處:

''那個女孩背著大大的背包,是個背包客。

我是偶然遇見她的,她一個人在世界各地旅行,年紀大約二十五歲左右。在異鄉遇到日本同胞,分外親切,我們聊了幾句。

一聊之下,才知道她看過我的書,也很清楚我年輕時曾去流浪旅行的事情,或許是這使她覺得親近,她問了我一個問題。

「很多事情令我苦惱,有時我會不知道這條路和那條路到底該選哪一條前進才好。像這種時候,松浦先生會怎麼做選擇呢?」''

一個人長時間旅行是一連串的選擇。

要決定今天是要出發到下一個城鎮,還是留在原來的城鎮好;要決定到下個城鎮是搭巴士還是搭電車;要決定是否要向自己搭話的人一起用餐,或者堅決說不,不決定就沒辦法繼續旅行。不過我想她要問的應該不是旅行,而是人生的問題,於是我這麼回答她:
「如果是我面對這條路和那條路兩個選項,我會選辛苦的那條路走。」

遲疑的時候,煩惱的時候,原因大都相差無幾。我想不是因為沒有自信,就是一時退卻,或一心想逃走。

這種時候,兩條路比起來,如果選擇輕鬆的那條路走,打一開始自己的「認真程度」就會降低,反而容易招致失敗。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困難的那條路走,無論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歷練了一個挑戰。「雖然很辛苦,但我會試試看」,倘若一開始就有這個決心,自己行動的動機也會因此不同。

況且,要說一方比較困難一方比較輕鬆,其實兩者的差距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大。

輕鬆的路和困難的路,事實上差距並不大,但選困難的路走就算失敗也是一種挑戰。既然如此,我想不如把這當成自己的人生原則,決定「遲疑的時候就挑困難的路走」。
……''……頁36~38。







像是邱瑞鑾''布朗修哪裡去了?''一樣,這本書每個篇章都是一個有趣的觀點,並一定要從頭到尾,死板的依序閱讀,可以隨意地翻閱,挑選有興趣的篇章,吉光片羽俯拾即是。喜歡可以參考,無用可以聽聽略過。態度很自由,也不是什麼書名''生活一定幸福的100種方法''的心理勵志書,強調一定管用的萬靈丹。其實保證成功往往都不太成功。







作者松浦彌太郎出生1965年,是個奇人中的奇人,高中未畢業就到世界各地流浪,回日本後逐步實現他''最糟也是最棒的書店''想法,開過兩噸重貨車的移動書店,日後又擔任日本老牌生活雜誌''生活手帖''的總編輯。生活異常精彩,也令人欽佩。或許也是帶著崇拜的眼光看這位仁兄,嚮往多采多姿生活。所以才會那麼在意他獨到的處事態度、求新求變精神,特別有共鳴、觸發。讀完這本書或許真能潛移默化,多少有那麼一點不同。

++++++++++++++
格內相關閱讀:
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
讀 邱瑞鑾《布朗修哪裡去了?》:愛書人會心一笑的書
森山大道論攝影:晝的學校夜的學校
++++++++++++++
他山之石:

生活不該只是老生常談般的重複著--讀松浦彌太郎《嶄新的理所當然》  老查

++++++++++++++

嶄新的理所當然/暮らしのなかの功夫と発見ノート 2: あたらしいあたりまえ

作者: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
譯者:張富玲
出版社:2011,台灣:麥田
ISBN:9789861208848

web counter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