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跳樓自盡的青年崇拜神話般英雄,
美豔心理醫生唆使有婦之夫殺害其妻,
流浪狗撿到一名妻離子散的失業男子,
家財萬貫的畫商自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
五條完全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竟為了一堆屍塊交織成一個同心圓……」
他山之石:
格內相關閱讀:
書名:Lush Life
作者:伊坂幸太郎 Isaka Kotaro
譯者:張筱森
出版:2008,台灣:獨步
ISBN:9789866954887
《英國式謀殺的衰落》是喬治歐威爾的雜文集,收錄的文章大約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關於英國人情風土的散文,〈為英國式烹調辯〉、〈泡一杯好茶〉、〈英國式謀殺的衰落〉。第二類是對政治家、文學家整個生平成就的詳盡分析評論,〈甘地隨想錄〉、〈查爾斯˙狄更斯〉、〈托爾斯泰和莎士比亞〉〈李爾王、托爾斯泰和弄臣〉、〈魯德亞德˙吉卜林〉、〈馬克˙吐溫〉、〈喬治、吉辛〉。第三類是專書的評論,〈評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評札米亞金的《我們》〉、〈評格雷厄姆˙格林的《問題的核心》〉、〈評邱吉爾《他們最得意的時刻》〉。
第一類的文章最易讀,不太需要知識背景就能閱讀,而且題目也蠻有趣的。一般人習稱英國料理難吃,〈為英國式烹調辯〉特別為之辯護。〈英國式謀殺的衰落〉他以新聞記者及觀察家的嗅覺,分析英國犯罪的傳統類型及新變化,並且為我們道出什麼是讀者心目中的「完美無缺」謀殺案,以及為什麼。裡面對特定階級犯罪心理分析以及讀者為何同情,都有精闢的闡述。而且還可注意到牙醫、律師、保守黨支部主席,這些在我們社會認知已經算是號角色在英國只算是「小人物」,因為英國還比一般國家多了歷史悠久且繁衍眾多的皇室成員、貴族階級:
「以《世界新聞報》讀者的觀點,什麼樣的謀殺案是『完美無缺』的謀殺案。兇手必須是一個專業階級的小人物——比如說牙醫或者辦案律師——在郊區的什麼地方過著極其體面的生活,最好是住在一所半獨立的房子裡,這樣鄰居就可以隔牆聽到可疑的聲音。他不是保守黨當地支部的主席,就是新教派和禁酒派領袖。他是因為對自己的女秘書或者職業上對手的妻子懷有非份的戀情而誤入歧途的,同自己的良心經過長期而可怕的鬥爭後才終於決心不惜犯罪。在決定要謀殺後,他進行了極其狡猾的計劃,只是在某一個瑣細的沒有預料的細節上犯了錯。當然,所選擇的手段應該是毒藥。歸根結底分析起來,他犯謀殺罪是因為在他看來這比起被察覺通姦似乎是不那麼丟人,對他的事業不那麼有害。有了這種背景,這樁罪行就可以有戲劇的甚至是悲劇的性質,使它令人難忘。並且使人對被害者和兇手都感到同情。」......p.11,〈英國式謀殺的衰落〉
第二類文章,其實不太好讀,除非對於他所談及的政治家、文學家有相當了解,不然讀他的長篇論述會顯得費力且陌生。〈甘地隨想錄〉主要從他的自傳出發,探討他個人的各個道德面向、幾次重要的舉動行為、擴大到他組織行動對印度、英帝國的影響。相較於一般對「聖雄甘地」的溢美之詞或是他本人片面說法,歐威爾根據他的印度經驗、以及同代人的長期觀察,有相當不一樣的切入角度和看法:
「 你可能會覺得他有很多事情並不了解,但是你不可能覺得他有什麼東西是不敢說的或是不敢想的。我從來不能對甘地感到怎麼喜歡,但是我並不肯定地認為,作為政治思想家,他基本上是錯的,我也不認為他的一生是一場失敗。......甘地一生致力的,並不是平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敵對。他的主要政治目標——和平結束英國統治——終於已經實現。」......p.23,〈甘地隨想錄〉
第三類文章的觀點也蠻有趣的,因為亨利米勒和格雷安葛林是歐威爾的後輩,這兩位現在已被認為是大師的作家,那時還是文壇新秀,在歐威爾眼中他們並沒有那麼「了不起」,還指出若干不足,但還是予以推薦;另一篇〈評札米亞金的《我們》〉開頭是這樣:
「在聽說了它的存在好幾年之後,我終於弄到了一本札米亞金的《我們》,在這焚書的年代哩,這是文學珍品之ㄧ。.......p.161,〈評札米亞金的《我們》〉
今年台灣恰好翻譯出版這本書,距離歐威爾這篇文章發表已經是62年後,不知該說是幸或不幸。
++++++++++++++++++++++
他山之石:
老马失蹄 指出一些誤譯
乔治奥威尔 閱讀時書與書的連結
++++++++++++++++++++++
格內相關閱讀:
++++++++++++++++++++++
書名:英國式謀殺的衰落 Decline Of English Murder
作者: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譯者:董樂山
出版:2007,中國:上海譯文
ISBN:9787532742165
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1903-1950)生於印度,出身英國中產階級家庭,讀過聖塞浦里安學校、伊頓中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印度地國警察部隊,參加過西班牙內戰,代表作品《1984》、《動物農莊》;《我為什麼要寫作》收錄喬治歐威爾的短文,大致上有幾種類型,一種是回憶文,回憶幼年生活、印度帝國警察部隊、西班牙內戰經歷、潦倒的文壇起步階段。一種是對文學、語言的思考和批判。一種是國外特殊版本的散逸序文。
在歐威爾的回憶文章中,常可以看到複調式的精采寫法,代表文〈如此歡樂童年〉。細膩紀錄幼時所見人事物、感覺、恐懼、不管是外表的細節,或是內心幽微的感覺,一方面又會跳出到現今的成人身份,看透那時老師、同學的根深蒂固於階級環境的勢力嘴臉,甚而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制度、私立學校的弊病。然而在回憶和批判的交替使用下,文章卻又十分順暢緊湊,一體成型的感覺。讀完文章後除了對於學校師生有清晰生動的印象外,更在他的批判中觸發許多思考,不得佩服大師出手就是不凡;在專為各版本、國外讀者寫的序文中,歐威爾總會帶到他的印度帝國警察經歷,可見這件事對他的重要性及刺激。
其餘針對文學、語言為題的文章中,可以見到他犀利的剖析,綜觀事物從中找出問題關鍵的絕佳能力,如〈為小說辯護〉描述書評在濫評使小說地位越發低落:
「表面看來,推銷書籍是一種相當簡單和無恥的騙局。甲寫了一本書由乙出版,再由丙在丁週刊上寫一篇評論,如果評價不好,已就全抽回廣告,因此丙就不得不吹捧『令人不能忘懷的傑作』否則就要丟飯碗。」......P.116-117,〈為小說辯護〉,《我為什麼要寫作》
其實套用在今日出版社的網路試讀行銷手法上,也相當好用。網友為了寫完書評後出版社提供的「甜頭」,莫不大力吹捧,在大家亂吹一通一片叫好聲中,即便真正出現好書,也會有「狼來了」的反效果,大家都不相信。至於拯救小說的方法,在文中也提供他的看法。
看這本書有點誤打正著,因為對歐威爾並不算熟,只有許多年前看過《1984》的印象和記得「老大哥」這個詞,這次小小書房偶遇也是有緣。這類大師文學看法及回憶,冷門不多見,又是我喜歡的上海譯文出版。買時沒什麼考慮,讀完更覺得幸運。
++++++++++++++
他山之石:
++++++++++++++
格內相關閱讀:
++++++++++++++
書名:我為什麼要寫作 Why I Write
作者:喬治歐威爾(奧威爾)George Orwell
出版:2007,中國:上海譯文
ISBN:9787532742158